|
虎啸山林
时光在变,欢庆不改,只是换了人间。
记忆中的国庆,总是与县城那家唯一的电影院紧紧相连。天刚亮,我来到距家里不到一公里路程的电影院,售票窗口前已挤满了人,汗水和喧嚣交织成节日的序曲。那时的电影票如稀世珍宝,一票难求。即便堂叔在县文教科(局)工作,我们也不曾走“后门”,宁愿挤在人群中,用一身汗水换来那份质朴的喧闹。推搡中,呼吸间,竟也品出了热闹的味道。
约莫上午十点,整个县城便沸腾起来。小吃摊飘着油香,竹叶编的小喇叭摊前围满了孩子,方圆十里的乡亲从四面八方涌进城。电影院的入场队伍如长龙,身体贴着身体,却无人抱怨——每个人的脸上都漾着喜悦,仿佛拥挤本身便是仪式的一部分。能看上电影自是幸运,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漫无目的地闲逛,闻着油炸糍粑的焦香,数着口袋里有限的零钱,最后空手而归,却心满意足。
远方的亲戚总会在这天赶来,家里便多添几道菜。大人们围坐聊收成,孩子们追逐嬉戏。一顿简单的家常饭,碗里盛着的,却是那个年代最温暖的团圆。
而今,站在深圳的高楼远眺,节日的模样早已不同。街道车流如织,商场人潮涌动,这座城市的脉搏在国庆期间跳动得格外有力。观澜湖的魔法灯光节点亮了夜空,国潮活动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海底世界的升旗仪式与海洋乐园的奇趣游园,让节日的选择变得如万花筒般绚烂。这些曾经难以想象的娱乐,如今已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
更深的变迁,藏在时代的肌理之中。从前的国庆,是物质匮乏年代难得的犒赏;而今的国庆,却成了家国情怀的集中绽放。电影院不再拥挤,但《长津湖》这样的影片能让三代人一同落泪;宴席不再稀罕,但全家人围坐观影、畅谈历史,成了新的团圆。那些曾举着国旗走过广场的孩童,如今已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影院里、在公园中、在荧幕前,重新理解“祖国”二字的分量。
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从未抹去记忆中的温情。它只是将父辈的篝火,换成了城市的霓虹;将物质的期盼,酿成了精神的富足。若说有什么始终未变,便是那缕穿越时光的烟火气——它从县城的油炸摊飘来,在深圳的茶餐厅里驻足,最终化作亿万中国人心中,同一首关于故乡与远方的诗。
国庆从未走远。它只是从孩提时代的晨光中启程,带着几代人的体温,走进了今天的万家灯火里。
国庆永庆,中国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