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版郑州旅游宣传片经网络传播,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存在的硬伤:把人家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当成了郑州航空港区的“园博园”。记者从中国政府采购网上查到,该片制作费用3480000元人民币。(6月3日环球网) 6分钟的宣传片,中标价格348万元,这不禁让人想起原铁道部花费1850万元拍的宣传片。业内人士纷纷以“专业计算”指其太离谱;公众舆论则质疑,没有无缘无故的天价——制作费用里有多少是回扣?被谁揣腰包了?2015年,原铁道部宣传处处长陈谊菡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内部人士曾有透露,除张艺谋的酬劳外,该宣传片的实际制作费用(含税)也就六七百万,剩余的七百余万元有人拿了回扣。 当然,不能说原铁道部的“天价片”被查出了问题,就说其他的高价宣传片也有问题。但有关方面应该给公众一个比较像样的说法,澄清舆论质疑,总是必要的,而不应该是一句“公开招标,程序正规”就算解释完了。 有网文称,郑州这个348万的旅游宣传片“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大讨论”。这个说法应是夸张了,但网上对“348万的价格”的质疑与分析,并非故意找茬。 对于“把人家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当成了郑州航空港区的‘园博园’”的硬伤,郑州市旅游局回应称,“已要求制作方重新审核,尽快作出说明和答复”。制作方的答复是,“确系工作人员误用视频素材所致,目前正在对该片进行全面审查和修改。”但还是有问题:这么一大块硬伤,为何是网友发现,旅游局和领导们都没看见?花钱那么“认真”,对花钱买回来的东西反而不屑一看?再者,被称为“1秒1万元”的片子,“误用视频素材”这段应该节省多少成本,双方算没算账? 笔者认为,“天价宣传片”问题上,舆论质疑与官方说法不该总是“鸡和鸭说话”。首先,官方应把制作费用向公众作详尽的解释,特别是远高于行业同类产品价格的问题,应讲出道理来。再有,制作宣传片作为政府采购项目,应坚持“只买对的”原则,不能总是“只买贵的”。这方面,地方人大应该给政府采购制定一些标准,避免出现政府采购价格“太离谱”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