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金三银四招聘旺季,流连于各大招聘会的人发现,现如今的人才市场跟前几年不一样了,企业求贤若渴,极度缺人,招聘简章上的标语那叫一个激动人心,待遇好得令人心驰神往。不过,广大求职者也要小心,因为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描述,实际上是职场“老司机”们才懂的“招聘黑话”。(4月6日《天府早报》) 所谓“招聘黑话”,其实就是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说明中,对自身的美化,或对工作的一种粉饰。不明就里的求职者乍一看起来或听上去,会觉得这家公司待遇不错、条件优厚,暗自在心里给其加分;可入职后才发现,其实对方是话里有话、另有深意,最后弄得有苦说不出,大有上当受骗之感。比如有公司声称实行“弹性工作制”,听起来挺人性化,可员工入职后才发现,弹性的实质是不按时——下班根本没点,加班加到半夜是家常便饭。有公司招聘时要求“能独立完成任务”,结果干了才知道,原来是产品的测试、推广、运营全都归一个人干。还有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某公司号称是典型的欧美创业工作环境,其实是类似仓库的毛坯式“大厂房”。 显然,“招聘黑话”是用人单位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的一种招聘假象。这也提醒求职者,在确定求职意向时,要通过各个渠道多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仅仅从用人方了解势必是有局限性的,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通过朋友打听等等。在签订合同时,要把关好自己关注的细节,不要过于轻率随意。 话说回来,当求职者吐槽“招聘黑话”时,不妨也扪心自问,自己在求职时,有没有给简历“注水”、为自己脸上贴金呢?比如在校园期间参加过几次社团活动,就在简历上说自己是社团负责人;明明在上一家公司只是普通的销售人员,却大言不惭说自己曾是销售总监等等。求职者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之间,利用用人方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不了解,制造一些自己特别优秀的假象呢?因此,笔者在提醒求职者留心“招聘黑话”时,也希望求职者主动挤掉“求职水分”。 求职者应该清楚,在应聘时吹的牛,很可能就成为入职后为自己挖的坑,因此最好还是实话实说、有一说一。用人单位也应该明白,当今的职场是自由流动的,就算靠一时的“招聘黑话”把求职者招进来了,可如果自己承诺的和员工所期待的差距太大,那早晚还是留不住人才的。只有用人方、求职者双方都实事求是、少一些套路,职场才会更加纯粹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