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绪主导的市场终究行之难远,理性才是消费者、品牌方和行业应该抓住的最大公约数
为持续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近期新浪微博落实“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要求,重点打击恶意抹黑诋毁企业、散布涉企虚假信息、集纳企业负面、引导并煽动用户攻击企业等行为,并对多名存在违规行为的汽车领域关键意见领袖(KOL)作出禁言90天、禁止广告收益180天的处置。 毫无疑问,涉企言论不能逾越客观真实的底线,更不能触碰法律法规的红线。故意抹黑和造谣,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还可能是整个行业生态。对此及时进行处置和通报,确有现实必要。不过也要看到,在涉企不当言论需要治理的同时,消费领域出现的“拉踩对立”乃至“饭圈化”现象,也需要引起警惕。 ↑饭圈乱象治理。图据图虫创意 一个明显倾向是,在个别消费领域,品牌出现负面传闻或发生公共事件后,舆论场却忌惮提及品牌名,网友的正常讨论,也可能被动辄贴上“抹黑品牌”的标签。甚至,消费者的合理维权行为,也可能遭遇“粉丝”的猛烈攻击乃至网暴。 这种怪象本质上是娱乐圈的“饭圈文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与重构,其形成是用户圈层认同与品牌引导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在互联网的圈层传播结构下,一些用户因共同选择某一品牌而形成强身份认同,自觉将品牌符号内化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进而产生站队心理,从维护品牌形象逐渐升级为“护短”,乃至排斥异见,最终形成非理性的“粉丝”心态。 其二,部分品牌方也有意识地强化用户画像,借助创始人IP或价值观输出,将购买行为“饭圈化”,不断巩固粉丝同温层,以达到增强用户粘性与忠诚度的目的。如一些品牌,乐于塑造创始人的理想主义人设、讲述品牌的“情怀”故事,最终让用户对品牌的情感投射超越产品本身,从而进一步挤压对社会正常评价的容忍空间。因为一旦涉及情感,与自我立场不符的评议都可能成为一种“冒犯”。 应当承认,品牌方重视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健康的品牌认同应当基于对产品优点的认可,同时也能包容对缺点的客观讨论。而“饭圈化”的忠诚,则表现为高度的排他性,对任何批评声音都过度敏感,动辄将正常质疑上升至“抹黑”或“不正当竞争”的层面。 无论出现在哪个领域,这种饭圈化心态都值得警惕。就品牌而言,尽管忠实粉丝群体构成稳定的用户基础,甚至在特定时刻,粉丝自发的“护短”行为还可能产生免费的“公关”效果,但也要看到,过度圈子化也可能窄化产品的潜在受众范围,极端粉丝的排外行为更可能带来反噬,最终引发公众反感,损害品牌形象。 对消费者来说,如果“入戏”过深,在饭圈文化的裹挟下,即便自己权益受损也可能因惧怕被打上“背叛”圈层的标签而不敢发声和维权,最终“苦”的还是自己。并且,这种“粉丝”取向,又将进一步助长企业回避责任的行为。 从行业层面来看,若任由饭圈文化侵蚀消费领域,也将扰乱健康的市场生态与行业竞争秩序。比如品牌间的正常对比,容易被曲解为“拉踩”,客观评测也可能被视为诋毁,这都不利于行业正常竞争生态的构建。应该说,近年来数码、汽车等行业频发的舆论交锋,都与此风气有着紧密联系。 可以说,恶意抹黑与饭圈文化下社会正常评价空间被挤压,就如“硬币”的两面,都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大敌。面对消费领域的饭圈化趋势,各方都应保持警觉。消费者需以理性心态看待产品及与品牌的关系,拒绝盲目崇拜;品牌方也应在增强用户忠诚度与防范饭圈异化之间把握平衡,避免短视行为损害长期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在继续打击恶意抹黑的同时,切实保障好用户正常评价与监督的权利,维护开放、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须知,被情绪主导的市场终究行之难远,理性才是消费者、品牌方和行业应该抓住的最大公约数。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郑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