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懂“舌尖上的锅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几天,网络上有不少餐饮实体店开启后厨现场直播。师傅们颠勺起锅、猛火爆炒、热油烹炸,升腾的烟火气让“现炒厨房”成了流量密码。不少直播间观众从几百人暴涨至几万人。有网友评价,“看着就有食欲”“这才是中餐该有的样子”。
  有人从化学的角度解读,指出食材在高温铁锅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产生了挥发性的芳香物质,谓之“锅气”。还有人表示,“色香味意形”兼备的中式餐饮哲学,才能带给人身心灵的多重享受。
  有“锅气”是老百姓对一顿好饭的朴素评价标准。老百姓不一定懂国家标准、行业惯例,但在他们的切身感受中,“锅气”蕴含着食材的灵气和生活的温度。
  汪曾祺曾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吃饭这件事对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填饱肚子,而是享受生活中那股热腾腾的烟火气。一进饭馆,食客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往来穿梭的服务员身上都带着股淡淡的饭菜香,这才是中餐馆该有的样子,热热闹闹、蒸蒸日上。
  一道风味,于小是舌尖的满足,于大是文化的延续。一把脆中带嫩的油炸串串、一碗汤汁浓郁的牛腩河粉、一份裹满辣椒的红油抄手,在愉悦味蕾的同时,也充溢着人文的启迪。《舌尖上的中国》就火在以美食见人生,新疆烤馕、西湖醋鱼、河南柿子醋、会稽山香榧果……人间至味也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在岁月淘洗中成为维系社群情感与文化认同的坚韧纽带。
  我们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与美食有很深的关系。中国人吃饭讲究趁热,要有“热乎劲儿”,与人相交也是如此。中国人爱请客吃饭,或许就是希望对方能从寻常质朴中感受到温情与暖意。就像一部关于中华餐饮文化的动画片中传递的信息:美味的料理,能吃出料理人的一颗真心。
  保护“锅气”,不是否定预制菜的价值。我们不排斥预制菜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作用,而是认识到,在快节奏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餐现代化、走出去,不是嫁接西式标准化流程就能实现的。法国喜剧明星路易·德·菲奈斯就曾在电影《美食家》中,尖锐地批判为了效率和利润牺牲食物品质、风味和文化传承的现象。人们一直知道,美食是一门艺术,无法被流水线替代。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们热议“锅气”,是怀念它蕴含的家的味道和生活体验。衷心希望那些热烈而又独特的味道,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激发更多抚慰肠胃、温暖人心的力量。  (丁静)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