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绩点取消之后,学业评价该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0:4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

这一改革举措并非新鲜事,而是对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绩点内卷的系统性回应。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从2022年试点绩点改革,清华大学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部分书院宣布大一年级秋季学期成绩不计入GPA(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复旦大学设置16分“试错空间”等等。到现在,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重构已成趋势。

绩点改革是因为在大环境下,绩点制度逐渐异化。其本质是量化学习成效的工具,却逐渐演变为资源分配的较单一标尺。学生为了保研、奖学金等,疯狂地卷绩点、卷成绩。许多学生为刷分而回避有难度的挑战性课程,过度修饰作业,期末透支身体复习成为常态。因为很多时候,成败也许就在于0.01的分差。当学习沦为小数点后的博弈,教育的本质便已背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一位老师曾坦言:“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这一次,北大的绩点改革,主要是通过等级制模糊细分差异,避免了对每一分的计较;将一门除公共课、专业课外的课程改为合格制,为学生的兴趣培养、跨学科探索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取消优秀率指标可以减少教师人为压分的可能,避免了许多“卡绩点”的焦虑。

然而,绩点焦虑依然存在。首先,当精密的GPA差异被等级取代,奖学金评定、保研资格竞争等资源分配可能面临更多情况,压力就会转移到其他标准上,比如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内卷不会消失,甚至有可能在不同领域加剧。其次,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在人才筛选环节,长期依赖GPA作为量化比较的“硬指标”,取消绩点之后,如何衡量学生在校表现仍然需要更合适的标准和制度。最后,许多专业课与公共课依然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只有跨学科的一门课程是合格制,这样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心理上的学业成绩焦虑可能并不会减缓太多。

北大以及其他做出相关改革的院校,其实已经是对绩点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对教育异化的勇敢破局,但破旧易,立新难。学业评价的真正革新,不仅需要制度改革的决心,更需要个人、企业、社会对人才定义的重构。当学生不必为0.01分内卷焦虑到失眠,当学校能坦然接纳非高分的优秀,当社会能看重个性化、多元化的不完美人才,教育的初心才能在成绩的框架下回归本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作者:陈方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