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毛文献”受追捧,学术不必太“高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期,一种看似不入流的“毒药型”文献却悄然攻占了年轻学子的电脑收藏夹,引发他们集体“上瘾”。这种可怕又可爱的文献叫作“黄毛文献”。“黄毛”原指染着黄色头发、结伴在街头游逛的不良少年,“黄毛文献”借此喻指那些外表可亲、毫无架子,却难登主流学术大雅之堂的文献作品。(5月6日 《中国科学报》)

细看关于“黄毛文献”的网络讨论,不难发现这类文献在年轻研究者中已被普遍接受。与其说它是一种“低配文献”,不如说它回应了当前学术传播体系中被忽视、但真实存在的知识需求。

“黄毛文献”的主要受众是硕博学生。在大学扩招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国内普通高校、学术基础一般的硕博生,正试图跨入专业学术的大门。他们并非不努力,只是面对动辄“玄学化”的理论话语与繁复的论文结构,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相比之下,标题活泼、语言亲切、行文顺畅的“黄毛文献”,对他们更友好,常常成为他们在研究初期的学习资源。

有网友评论,“硕士毕业论文是最适合我短时间了解一个具体内容的,啥高深的话都没有,又全面又能看懂”;另一位网友说自己偏爱上世纪的古早“黄毛文献”,觉得它们很适合拿来做论文的核心支撑点。这两位网友的评论都得到了大量赞评,足见共鸣之广泛。

然而,尽管有着庞大的实际需求,“黄毛文献”在主流学术评价体系中却处于边缘地带。即便是“黄毛文献”的读者,也普遍默认其“不够格”。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读的时候选能看懂的文献,引用的时候引权威期刊和名家的。”这固然部分归因于“黄毛文献”的平均学术深度不及名家大刊,但同时也揭示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崇尚“创新性”“理论深度”,却对可读性、传播力缺乏重视。

长久以来,通俗、接地气的表达与深厚的学术性难以兼容,一些人甚至将其作为不够专业的佐证。在这种认知主导下的评价标准,与“学术工业”的逻辑相结合,许多有实力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撰写更加晦涩难懂的论文,以博得权威期刊的青睐,在升学、评职、项目申报等环节中得到加分。在这样的学术生态里,“黄毛文献”的两方面特征——通俗易懂和刊物层级低、作者学术地位弱——逐渐被绑定在一起,成为难以拆解的刻板印象,也使这类文献在主流学术体系中愈发被边缘化。

但我们必须追问:当所谓“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越来越难以被读懂,其社会价值是否正在被削弱?可读性、共鸣感、本土经验,这些特质并不天然与学术性相对立。相反,它们往往是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现实的重要通道。“黄毛文献”的读者虽然大多不属顶尖研究者,但都已受过多年基础学术训练。如果连他们也感到难以进入当下的主流学术话语体系,又如何期待更广泛的公众能够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成果?

尤其对于人文社科而言,其学科价值中重要的一部分,即是回应社会关切、纾解民众的精神困惑。如果有更多研究成果能直接回应现实、与民众对话,也许能让更多人理解人文社科存在的价值。

目前,也已经有一些知名人文社科研究者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奕斐,在自媒体平台和综艺节目上,结合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人的情感问题,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共鸣;社会学者郑雅君将其硕士论文改编为书籍《金榜题名之后》,其因对当代大学生出路分化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引发了大量阅读和讨论。

学术不该成为少数人自说自话的游戏。“黄毛文献”受追捧,或许不是学术水准滑坡的标志,而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需要一种更具公共性的学术文化。

作者:祝一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