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光 5月12日21时许,在西安市未央区惠西村,一名三岁男童不慎掉入下水管网被冲走,至今失联已逾60小时,牵动人心。15日下午,男童父亲杨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尚未搜寻到孩子下落,孩子母亲一度悲伤到晕厥。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管道工程设计、给排水、应急救援等多行业专家一同对搜救进行综合研判,确定了更多需要重点排查的管道节点,搜救范围有进一步往下游扩大的可能。 掉进下水道的3岁男孩|受访者提供采访视频里,孩子妈妈悲痛欲绝的画面让人泪目。随着搜救时间越来越长,孩子的命运也越来越令人揪心。人们在为孩子祈祷的同时,内心也有诸多疑问。 首先,这是一场人祸还是天灾,是否有管理部门该为此担责?从孩子爸爸讲述来看,导致这起悲剧的根源在于“井口没有盖住”,而且窨井盖旁边也没有任何警示或者遮挡。未央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认为是车辆碾轧导致螺丝松动,因此井盖产生了移位;未央区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也说,“村道由村上自行管理,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不像市政道路,设施、管理都更完善”。 车辆碾轧导致螺丝松动,指向的是偶然因素;村道由村上自行管理,就把责任留到了基层管理的最低层级。很显然,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意无意地强调了这起意外的客观因素。网上还有未经证实的言论称,事发窨井并非正规修建的下水道,而是有人私自挖掘。如果传言是真,当地管理部门有没有发现被私挖的窨井,是否存在发现之后未被回填的管理疏忽? 综合目前曝光的种种来看,无论是这起事件的责任归属,还是后者传言的真假,都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但是其中还是暴露出来了窨井盖管理归属混乱、权责不清的老问题。 井盖“吃人”是困扰不少地方市政管理的痼疾。这些年,不少地方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2013年长沙一名女大学生在暴雨后,不慎落入长沙城区一无盖下水道,她随即被湍急的水流卷走,60天后遗体才在岳阳湘阴被发现;2019年贵州遵义市,一个3岁的孩子不慎掉入窨井,万幸的是,身旁的爸爸反应神速,一把把他捞起,这才避免了一起悲剧。 事发下水道口(极目新闻记者 詹钘 摄)人好好在路上走着,怎么就没了?怎么才能让城市的下水道,不再成为“吃人的陷阱”?这么多部门,为何就是管不好一个小小的窨井盖?我们在关注西安搜救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窨井盖背后的深层次管理问题。 其实,防止行人坠落窨井,一些地方早有成熟的经验,就是给窨井安装更换新的安全防坠网。但是窨井盖管理存在的九龙治水乱象,让这一简单有效的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现实中,一个小小的井盖,其管理权限可能分散在住建、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权责交织、十分复杂。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城市还存在一些建设较早的无主、废弃和产权不明的窨井。这些窨井平时无人管理维护,出了事自然也找不到人担责。 实际上,很多地方也认识到了窨井盖的管理乱象,并且进行了改进。很多省市对窨井盖开展了普查建档工作,试图通过普查厘清各类窨井盖权属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回到未央区这起幼童坠井事件上来,2021年陕西省住建厅曾要求各地建立规范化的窨井盖管理档案,建立隐患整治清单,做到“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按照这个文件,事发所在地的窨井盖无论是否属于“村上”,都应该在这个档案上,其产权到底属于哪个部门,是否按照要求进行维护管理,这些问题都不难得到清晰的答案。 坠井的孩子,还生死未知。我们在期待奇迹发生的同时,有关部门更应该吸取教训,再好的措施只有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