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刷到一个微博话题,叫“挫折教育下长大的我”。 里面一张图,引起我无限共鸣。 “在挫折教育下长大的我,最深的烙印是,如果别人夸我,我是不信的。但你说我不好,我就觉得肯定是真的。” 
- 
- 简而言之就是,挫折教育并没有使我们更坚强,相反,它让我们觉得一无是处。 小时候,我母亲是典型的“严母”。 永远记得,在2005年的夏天,我跟一个同伴闹矛盾。 什么原因忘了。 总之我们干了起来。 他个头比我高,我打不过。不到半分钟,我就被摁在地上狂揍。 然后,我哭得稀里哗啦。 边走边哭。 泪水和尘土混在一起,狼狈极了。 到家后,我看到了母亲。 那一刻,我本能想躲藏起来。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是不可能从她那得到安慰的。 不幸,还是被母亲发现。后面所发生的,比我预测的还要糟。 没有安慰, 没有拥抱。 她斥责道:“哭什么哭,作为一个崽嘞,哭很丢脸知不知道?” 可被这么一吼,我哭得更厉害了。 母亲急了,直接下死命令:“打架输了还有脸哭你。别哭了,听到没有!” 那一刻,她脸已经青了。 命令不容抵抗。 我瞬间失声,泪水止住,被巨大的恐惧所吞没...... 那一年,我8岁。 记忆里,还有很多相似的恐惧和沮丧。 进了班级前10名,想家里蹦跶炫耀一下。 母亲转眼就一盆冷水:别骄傲,看看别人都考前3名! 在学校遭受校园霸凌。 别人回家都是向父母诉苦。 但我却是藏着掖着,唯恐他们知道后再伤口撒盐。 少年时,我偶尔也敢壮着胆问:你为什么要这样? 母亲总说: 为你好啊。 那些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人,哪个不是小时候被惯的? 现在多吃点苦,你以后你会懂我的用心。 那时,我无力反驳。 也不敢反驳。 
事实上,挫折教育并没有使我更加出色。 而是,无尽的自卑和自闭。 初中时,因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温暖,于是,我学会了讨好。 讨好同学。 讨好小混混。 讨好一切能讨好的人。 以求获得一点低廉友谊。 到高中时,我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人吃饭,一个去洗手间,一个走路回家——但这不是享受孤独,而是没办法。 因为讨好是无法建立真正友谊的。 被自卑包裹的人,往往都被迫活成了孤岛。 这几年,在学习心理学后,我渐渐走出旧日的阴影。 但我悲哀的发现,时至今日,挫折教育仍然大行其道。 在抖音上,有人振振有词: “我们从小被打到大,都没有记恨过父母。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的.....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 有人大力推行挫折教育。 “什么都要鼓励表扬,这真是害了一代人啊。该打就得打,该骂就得骂......” 
- 郭德纲曾说,“一帆风顺并不是好事,从小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狠话,65岁走到街上谁瞪他一眼当时就猝死了。但是从出生就每天打他个嘴巴子,到25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的活着。” “一天抽一个嘴巴就变成铁罗汉”—— 多么荒诞的教育理念,然而,却被多少人视为金玉良言。 可悲可叹! 
- 
不说鸡汤,就谈一谈挫折教育有多害人。 从心理学角度讲,挫折教育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 在很多父母眼里,什么挫折教育? 就是变着花样打压自己的孩子。 该夸的时候却骂。 该骂的时候就狠狠的骂。 从来不错过一丝批评孩子的机会。 这导致的问题是,孩子会走向习得性无助。 “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听任摆布的现象。” “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或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这样定义“习得性无助”。 说通俗点,如果小时候你妈妈经常骂你:“你是傻X,你是傻X,你是傻X。” 以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傻X。 这也干不好。 那也做不成。 面对困难或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你就先自我否定了。 比如在“挫折教育”热搜话题下,你会发现网友留言惊人的相似。 “从小被骂到大,现在我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得好。” “父母经常拿我跟别人比,说别人多好多好......的确,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垃圾。” 
- “别人夸我,我会觉得只是安慰罢了;但别人说一点不好,我就会不断自我否定......” 
- 所以,这与其说是挫折教育,不如说是自卑教育——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什么都做不好。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挫折教育也影响孩子智商。 因为有研究表明,毒性压力会阻碍大脑发育。 首先,人在感受到压力时,应激系统会被激活。 心跳加速,大脑警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 
- 这时,调整孩子的应激系统有2种办法。 一种是压力短时间内得到释放。 一种是得到养护者的支持。 之后,身体反应会迅速恢复正常。 
- 
- 但挫折教育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身体应激状态持续。大脑产生毒性压力。 这个过程,孩子负责学习和推理的脑区受损——神经元之间的链接会变弱。 而童年又是智力发展最关键的时候。 所谓“挫折教育”,伤害可见一斑。 
- 





有人说,一帆风顺不是好事,孩子抗挫折能力低,成不了大器。 我觉得这是扯淡。 你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问问:你成长过程是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 我相信99%的人都会否定。 因为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的世界里, 摔跤了爬起来是困难。 考试考砸了也是困难。 跟同学闹矛盾,或被排挤,那可能就是天大的困难! 斯科·特派克说,人生苦难重重。 这个“人生”,包括童年。 所以,不要刻意给孩子制造苦难。成长的路,本就由荆棘铺成。 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有更强的意志力。 请坚信,赞美远比谴责更有意义。 这种赞美不是盲目赞美。 不是每天张口闭口“宝贝你最棒”。 不是孩子做啥都说“厉害厉害!” 凯叔有句话,最好的鼓励,是恰到好处的赞美。 举个例子。 你正在减肥。 情商低的男朋友会讽刺说: “算了吧,你减不下来的。” “你越减越肥。” 久而久之,可能你会真放弃了。 但情商高的男朋友就会说: “哇,发现腰好像又细了一点哎。” “你跑步的样子太美了。来,给你拍个照。” 你听完什么感觉? 是不是能量爆棚? 这就是恰到好处的赞美:要具体,要贴合实际。 成年人之间尚且如此。 用在对孩子的教育更不必说。 效果不知比“挫折教育”强千百倍。 关于家庭教育,曾奇峰做过一个比喻。 外面的世界天寒地冻。 孩子想走下去,成为一个坚韧的人。他需要很多能量。 能量从哪里来? 家。 他只有从家里获取足够的温暖和爱,在出门之后,才可能承受更多严寒的考验。 而刻意设置挫折,无异于让家成为另一个“寒冬”。 欢乐不再,温暖不再。原本可以活成高傲的大女主,最终却沦为另一个被嫌弃的松子。 作者:卓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