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想i8撞赢8吨重卡”争议背后,究竟谁“翻车”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汽车安全测试的目的,是守护生命而非制造话题;产业生态的繁荣,需要共生的结构而非互踩的格局。

这两天,一场发布会引发的“碰撞争议”持续发酵,将理想汽车、乘龙卡车所属的东风柳汽及测试机构中国汽研都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件缘起是,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理想i8跟8吨重卡对撞的测试视频。视频显示,在正面对撞后,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重卡则出现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的“惨烈”景象。

理想汽车称测试基于真实场景,车辆为市场随机采购;中国汽研亦回应测试符合标准,但强调该测试属于“开发验证”而非公告准入测试。东风柳汽则发布声明,称测试结果严重误导公众,与实际场景差异严重;乘龙卡车官方更是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

一场变形和错位的“安全测试”

SUV能撞赢卡车,显然背离了很多人的经验。正因如此,网上出现了不少调侃,为此事的舆论热度持续添薪加柴。

究竟是理想i8实力够“硬”,还是通过自定义非常规场景贬低东风柳汽品牌形象?到底是安全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是营销表演的跑偏走火?仍有待更多信息佐证:如车速校准数据、车辆状态报告、碰撞角度参数等,这些关乎这场非强制测试的合理性。

了解汽车的人都知道,卡车当时是否是空载,驾驶室锁止结构是否正常,100km/h的“相对速度”对应的真实速度是怎样的,卡车碰撞时是否处在制动状态,地面摩擦系数是否调整,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无论如何,这场有些“拉着关公战秦琼”意味的测试,让涉事各方都卷入了舆论漩涡,面临着多输的境地:理想汽车在视频里面是“赢”了,在舆论层面却“输”了。乘龙卡车因视频营造出的“不经一撞”既视感,信誉受到损害。至于中国汽研,更是成为很多人质疑的箭头所指——花巨资去做这样非法定需要的测试,是为爱发电还是有人充值?所用车辆是自己掏钱随机买的,还是特定方提供的?

多输背后是这场所谓“安全测试”的变形和错位:车企通过极限测试展现技术实力本无可厚非,但将两种类别的车的安全性能置于同一评判标准下,明显欠妥。容易让SUV车主产生“可无视重卡惯性威胁”的错觉,带来非安全行驶习惯;让一方成为另一方“碾压式营销”中的被拉踩对象,也难言妥当,这样可能让重卡用户成为惊弓之鸟。

产业共生需要超越“零和博弈”

这场纷争,关乎的其实不只是几方的面子,更是市场竞争的里子:汽车安全测试理应成为技术进步的阶梯,而非相互攻讦的擂台,这样才能够推动行业竞争生态向好。

在反内卷式竞争渐成多方共同诉求的当下,汽车产业共生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多些相互取长补短,少些无谓拉踩贬低。

就拿此事来说,两家车企本属不同细分市场,在安全技术上可相互借鉴。若车企将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共研、标准共建,而非通过“我能撞赢你”争夺眼球,行业共同进步会愈发可期。

就算要做极限测试,也可借鉴使用标准化假车的做法,避免误伤合作品牌;还要告知消费者开发测试与法规认证的区别,让他们知道C-IASI的G级评价比单一碰撞视频更具参考价值。在当前法规缺乏商乘混合碰撞标准的情况下,测试更应做到高度透明,避免消费者误判安全等级,第三方测试机构也要强化中立性与透明度,对非强制测试设置更严格的披露规范,不可成为营销工具。

毫无疑问,这场碰撞测试的余波终将平息,但其引发的反思不应止息:汽车安全测试的目的,是守护生命而非制造话题;产业生态的繁荣,需要共生的结构而非互踩的格局。只有在协作共生的行业生态下,那些“交流”乃至“交锋”才会成为行业进步的催化剂。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