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明网: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15:0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有个词在互联网上兴起——躺平。顾名思义,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从个案采访看出,能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人受够了大企业的996,抱起了大专专职教师的铁饭碗;有人逃离了职场“假模假式”的人际关系,跑去麦当劳打零工;有人创业失败,躺平在家等待继承家产;有人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当咖啡店店员;也有人拒绝升职加薪,找了个养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有多少?这很难统计。但躺平迅速引发共鸣,成为让众多年轻人豁然开朗的“精神归宿”,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躺平”其实也未必是多新鲜的概念,从“丧”到“佛系”,瘫软的姿态也在不断翻新。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躺平”于是也被高调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即便996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职场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舆论层面广受批判,但得承认,年轻人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职业体系,便很难抗拒大趋势,那些在价值层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会自然地变成一种选择。

因此,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互联网上不乏讨好年轻人的营销话术,但具体到现实场景,很多“门墙”对年轻人可没有那般笑容满面,这才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当然期待年轻人始终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保持社会竞争性,这也是达成很多宏大议题的必要条件。但也要看到,具体到微观场景,个体往往会将主观感受置于价值排序之上,从“狭隘”的视角进行人生规划,很多年轻人面对重压,自动滑向边缘化的解决方案。

年轻人的姿态,事实上也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清晰化:如果说人本身就是发展的意义所在,那么让人舒适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的政策导向,其实也不妨回过头来,更多侧重于年轻人的舒适感受,让他们主观上感到愉悦与放松。

当生活本身充满乐趣,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和舆论裹挟相对抗的张力,那么,很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社会远景,或许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