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瓶车突然起火,导致电梯内5人被烧伤,其中包括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目前警方已将涉事电梯封了起来,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从电瓶车起火,到火焰吞噬整个电梯间,只有短短几秒钟,别说现场的人惊惶失措,光是看视频就让人无比惊骇。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内,燃烧的电瓶车犹如一颗突然爆炸的炸弹,在场者无处可逃。更可怕的是,这类隐形的炸弹并未偶然出现在电梯里,生活中随处可见,令很多人眉头紧皱却无计可施。 电瓶车电梯内爆燃电瓶车不能进楼道、电梯,虽然法律上没有统一的明文规定,但却是消防宣传反复强调的重点,也是很多人心知肚明的生活常识。电瓶车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电池,如果电池不合格,或过度充电,或超过了使用年限,很容易自燃。电瓶车外壳普遍使用的是可燃材料,一旦着火,30秒内便可充分燃烧,毒烟和火势将以每秒1米的速度向上蔓延,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屡屡发生的电瓶车火灾事故便是最好的提醒。 尽管如此,总有人麻痹大意,对电瓶车的危险隐患视若无睹。他们将电瓶车推进电梯,全然不顾给他人造成的不便和风险。很多业主对此敢怒不敢言,只好找物业投诉,但物业在管理上多半力不从心。虽然物业有巡查、劝阻和向消防部门报告的义务,但一来他们不能时时刻刻在场监管,二来遇到无理取闹、我行我素的犯事者,物业也懒得周旋到底。于是,为了个别人的方便,整栋楼的居民都处在电瓶车带来的可怖阴影之中。 当然,这些执意要把电瓶车放到楼道、推进电梯的业主,也有自己的苦衷。很多小区公共设施配置不太健全,没有安全、可靠的场所供电瓶车统一安放、充电,而放在楼下容易被盗,谨慎起见,也不愿电瓶车被风吹雨淋,车主索性推回家。 这类苦衷可以理解,没有谁愿意自己的财产受损,如果小区规划合理,物业管理到位,能够解决充电、停放的难题,相信车主也不是非得把电瓶车搬上楼不可。但公共资源总归是有限的,再负责的物业也不见得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不能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停放,就漠视公共安全。生命安全重于一切,不容得任何一丝侥幸心理——这场让众人心有余悸的电梯爆燃事故,无辜卷入其中的受伤居民,那个尚在襁褓之中、正在全力抢救的婴儿,便是最好的说明。个人的一己之利和公共安全,孰轻孰重,没有比这更清楚的展示了。 电瓶车爆燃后的电梯此事之所以引起众多关注,除了现场画面的恐怖和心系在场者的安危外,公众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现实威胁。不管消防部门多么苦口婆心的宣传,小区内多么醒目的提示,总有违规者。如今在血淋淋的事故刺激下,人心更是难安。这提醒各方,不能再纵容电瓶车进电梯、楼道,而要有效防范隐患,离不开疏堵结合的公共管理。 一方面,物业和小区要尽量开辟场所,搭建充电桩,专人看管,科学充电,予车主便利,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地阻止电瓶车进电梯。比如有的小区为电梯加装阻车系统,一旦电梯内的监控系统探照到电瓶车,就会闪光并语音播报“电瓶车禁止入内”,电梯门不关,也不运行,让车主知难而退。不具备智能条件的小区,也有招应对,比如有的小区会在电梯内加装长凳,让电瓶车进不去,人们累了还可以在凳子上休息一下,一举两得。 办法总比困难多。电瓶车进楼,已经造成太多的血泪教训,物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切不可再等闲视之。多方努力,有的放矢,才能避免电瓶车成为公共安全的定时炸弹。最后也奉劝那些固执的车主,不要为了一时的便利,一己的私利,让无辜的人跟着你铤而走险。这既是为他人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