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端上的连片悬崖村:村民扛6米钢管修天梯 不慎跌落就可能丧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5:0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大凉山,“悬崖村”不止一个。瓦伍社是凉山州19个“悬崖村”之一,上山道路临崖而建,异常艰险。今年雨季,村民们自发修复腐烂藤梯,架起钢梯,对坡路进行平整。村民阿勒曲体说:“我们要保证这条路的安全,直到全村易地搬迁的那一天”。本周“出村记”聚焦四川凉山连片“悬崖村”。
2016年,四川凉山“悬崖村”阿土勒尔村勒尔社孩子们爬天梯上学的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底,“悬崖村”修通钢梯,大部分村民通过产业扶贫和从事农家乐等实现脱贫。
此后,凉山州对全州进行排查,发现有19个类似的“悬崖村”。那些没有被报道的“悬崖村”,仍然不为外界所知,因艰苦的自然环境,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至今仍为深度贫困村。
瓦伍社和特土社,与“悬崖村”勒尔社相邻,海拔和地貌非常接近,同为悬崖上的村庄,上山的道路也极为险峻。因处于地质灾害高危区,两社已被当地政府纳入精准扶贫“易地搬迁”规划,但搬迁前仍面临上下山道路老旧危险、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
瓦伍社的住户房屋大部分是临崖而建。
“瓦伍”是彝语中“四面悬崖”的意思。瓦伍村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现存的19个“悬崖村”之一,现有120多户人家,约700多人,80%以上为贫困户。
瓦伍村有3个农牧社,平均海拔1400米,全部不通公路。其中瓦伍社目前约有30多户居民,绝大部分为贫困户。这里三面临崖,一面是陡峭的高山,常年云雾缭绕,景色优美,却频发地质灾害。
在接近山顶的路段,有几处几乎是垂直上下,此前修了4段藤梯路和3条钢索路,便于村民上下。
瓦伍社通往外界的道路是一条长约3公里,落差700多米,从村落中间位置开辟出的紧贴悬崖的路,大约三分之一的路段需要借助藤梯和钢索才能通过。
在通往瓦伍社的中间路段,有一处在崖壁上开辟的小路,路面仅二十多厘米宽窄,村民通行都要紧紧贴着崖壁。
通常人们从山下307国道取道上山,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山顶的瓦伍社。 如果不背负物品,脚力好的村民,大概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听当地村民说,多年前,一个小伙子不慎从路上摔落到峡谷,最后只能找到部分摔碎的肢体。后来,村民开始自发在危险地段增加藤梯和钢索,再没有发生过摔死人的事。
一对父女攀爬着藤梯,爸爸紧紧贴着年幼的女儿,小心保护着。
但是瓦伍社的道路条件依旧险峻,村里8岁以下的孩子都需要大人绑着绳索保护才能下山。而外来人则必须要由村里的青壮年保护才敢上山。
2017年,一条通往瓦伍社的钢梯开始修建。
“悬崖村”勒尔社修好钢梯之后的2017年,瓦伍社也开始进行钢梯修建,就在钢梯铺设工程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一路段时,瓦伍社被纳入整村易地搬迁规划。为避免资源浪费,钢梯建设就此终止。
根据昭觉县精准扶贫推进进度,预计2020年初,瓦伍村将整体搬迁至昭觉县城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
中止修建的钢梯路,表面没有喷漆,时间久了,开始生锈。沿途多处钢梯因悬崖滚石被砸坏。
在易地搬迁实施之前,瓦伍社的村民出行依旧要靠艰险的悬崖路,除新修建完成的三分之一的钢梯路,还要走三分之二的老路。每年夏季,由于地质灾害频发,在通往瓦伍社的路上一些险要地段常被滚石砸塌,包括新修建的钢梯也常被砸坏。
村民俄布日夫妻带着几个孩子在回家路上,俄布日拿起锄头将前面的沙砾清理干净,再让孩子们通行。
钢梯路修建中止后,2年来,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民们每年都要对上山道路进行修整。最令大人们放心的是村里所有适龄儿童都在山下学校寄宿,山上的幼儿园也从土坯危房改造成彩钢房,至少孩子们上下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了。
沿途道路的几条藤梯因虫蛀和雨水腐蚀,一些树干支架发生腐烂。
2019年6、7月开始,当地进入了一年里雨水最多的阶段,通往瓦伍社的道路被雨水冲刷后变得更加危险,几处藤梯腐烂加剧。为此村干部召集村民商量解决方法,最后决定对安全隐患比较大的路段和腐烂的藤梯进行维修。
俄拉则和俄布日,都是五、六十岁了,他们是村里留下的不多的劳动力比较强的中年人。
在2017年钢梯修建中止后,在山下还堆放着一些没有使用的钢管,长度从1.5米到6米不等,维修的路段需要将10-40斤一根的钢管从山下背到山上。但是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
20岁出头的阿勒五达和另两个伙伴合作搬运2根6米长的钢管上山。
村里在附近打工的几个青年在得知修路的事情后,立马赶了回去,再加上村里一些40-60多岁的身体硬朗的男女,总共十多人,自愿加入修路队伍。
阿勒五达扛着两根6米长重80斤的钢管,从崖壁上通过。
参与修路的青年阿勒五达说,平时背百斤的米面上山不在话下,但是钢管的平衡太难掌握,扛起来特别难走。扛两根6米长的钢管,需要3个背负能力强的青年轮换才能完成,有时一个人扛,前后两人保护;有时两人扛,一人负责沿途保护。
青壮年男性主要负责从山下抬钢管和修建钢梯。
这些青壮年此前参与过钢梯修建工程,技术都比较娴熟,安全意识强。24岁的阿勒曲体修钢梯经验丰富,现场钢管的布置、加固,主要由他来指挥完成。
中午阳光暴晒,大太阳下的气温达40度以上,阿勒五达(左)和阿勒曲体(右)在途中的树林里休息。
修路的村民,要从早上9点开始工作到傍晚8点多,接近天黑,才能收工。阿勒曲体说,他早上出发时就吃点土豆,直到晚上收工才回家吃一天里的第二顿饭。
高温下,一阵子高强度作业后,大汗淋漓,阿勒曲体喝水解渴。
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村民们都只喝水,不吃饭。
天气从暴晒到下起中雨,丝毫没有影响阿勒曲体和伙伴们的施工。
牢固就是安全,无论哪个细节都马虎不得。阿勒曲体说此前他参与修建的钢梯路,没有哪个工程队愿意修,工人自身的安全、施工的难度、物资运输的难度都是工程队难以做到的,最后都是村民自发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修建。
正在直播的阿勒五达。
休息的时候,阿勒五达打开他的手机进行直播,与粉丝分享修路体验。阿勒五达说,村里有几个青年都有自媒体账号,大家会通过快手等平台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现状,同时推销村里的原生态农产品,从而增加经济来源。
把腐烂严重的藤梯清理掉换上钢梯后,安全性更加有保障。
道路维修终于完工,村民用钢梯替换了4段腐烂的藤梯,并对一些雨水冲刷后的危险坡路进行了平整。村民阿勒曲体说:“我们要保证这条路的安全,直到全村易地搬迁的那一天”。
藤梯更换成钢梯后,村民即使是背着重物,攀爬起来也稳妥多了。左为原来的藤梯,右为修建好的钢梯。
瓦伍村支部书记少马克以介绍,在搬迁前,村民还要往返走这条路,所以安全必须要保障。即使将来村子整体搬迁了,山上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经济林,还是需要村民轮流上去照看,等到收获的时候再运下山。
瓦伍社周边的峡谷。
傍晚,修路接近尾声,下起一场大雨,不一会儿雨停,天气放晴,瓦伍社周边的峡谷云雾升腾,与天上的白云连成一片。在现场直播的阿勒五达对粉丝说:“这就是我的家乡,虽然悬崖路不好走,但是我舍不得失去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