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出租房成垃圾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租客是湖南长沙的一对考研情侣,房内一片狼藉,废纸、塑料瓶满地,甚至还有剩饭,现场变成垃圾堆。此事很快引发网友发出“学历与素质无关”的感叹。(1月3日《潇湘晨报》) 作为一种市场交易,房屋租赁说到底也是一种“分享经济”;房东得到了资本性收益,租客满足了“住”的需要,实现了双方乃至多方的互利共赢。然而,“出租房成垃圾场”不仅切割了社会信任,也损伤了房东的正当权益;“出租房成垃圾场”既给房东带来物质上的损失,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公众“读书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对于考研的租客而言,备考显然是第一位的,为了在激烈的考研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人都会争分夺秒,在“整洁”上偷点懒无可厚非。只不过,考研已经结束,这两位租客完全有时间整理房间,让出租房干净整洁,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房东与租客之间大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房屋租赁,双方塑造了一种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损失的“零和博弈”。在一些消费者看来,我是付了房租的,房间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样的自说自话,就是一种价值认同的迷失与错乱。 权利意识不断高涨,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却“慢了一拍”,这种“文明的剪刀差”,让一些失范行为层出不穷。同样是租客,有的懂得“退租前打扫”,有的却让房间上演了“变形记”。房子尽管是租来的,生活却是自己的;对待房子的态度,也折射出人们的价值底色和文化格调。 “你的房间是你的人生的模样,它体现了你与环境的互动方式,折射出的审美、品位、统筹、取舍还包括着心态状态,就是我们此时此刻人生的折射,同时它也在暗示影响决定或者限定了我们的格局和选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房间的面貌来“以貌取人”,以房间的模样来观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出租房成垃圾场”不是一天形成的,失范行为也是不断累加、逐渐升级的;正是有了日积月累的“快餐文化”和工具理性,正是有了平日里的“一屋不扫”,才有了最终的一片狼藉。 面对层出不穷的“出租房变垃圾场”,指望租客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显然无济于事,只有触动租客关于利益的敏感神经,他们才会知道“痛”。对于租客背离契约的失范行为,要给予一定的规训与惩罚。只有既补齐文明的短板,也通过契约增强外部的约束力与控制力,“出租房变垃圾场”才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