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9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太宗的岳父:一箭双雕的潜伏高手,隋炀帝受困时最怀念他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1:3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突厥,是漠北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兴起的又一个游牧民族,南北朝时正值强盛,常南下掠夺财物骚扰中原,北朝的北齐、北周不得不采取和亲和朝贡的策略来换取和平。可是如此一来突厥气焰更加嚣张,一把手放话:“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两儿就是指北齐、北周。

       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对于突厥,杨坚不愿继续受制于人,于是一改以前北齐、北周的唯唯诺诺,采取“冷场”的态度。这下可惹恼了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联合各可汗共发兵40万大举进攻隋朝。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但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出现,靠着曾经“潜伏”突厥的经验,轻松瓦解突厥内部,改变了战势,他就是长孙晟。

一、送亲

       对于长孙晟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不过他的儿子和女儿,却是名气响当当——他的儿子正是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他的女儿长孙皇后,则是唐太宗的爱妻。


       虽然长孙晟名气不如儿女,但他的能力、胆识绝对过人。

       551年,长孙晟出生在将门世家,其祖上是北魏的著名将领长孙道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又加上聪颖通达,长孙晟不仅通书史,更有两项拿手绝活:“善弹弓射”,也就是弹弓和射箭。当时盛行尚武之风,大家常比试武艺,长孙晟总是能技压群芳勇夺第一。

       后来,18岁的长孙晟开始工作,当上司卫上士,这不过是卫士里的下级军官,却引起了当时的大将军、柱国,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的注意,他发现长孙晟不仅“武艺逸群”,而且“多奇略”,以后肯定有所作为。

       580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请求与北周通婚,北周宣帝以宗室之女为千金公主嫁之,寻找送亲使者时却犯了难,使者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武艺超群,只有如此才可显示国威。正找不到合适人选时,杨坚举荐了长孙晟。长孙晟顺利出任副使,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

       突厥与北周相互之间来往不少,北周的使者,沙钵略可汗也见了一大堆,可都看不到眼里,一向是冷若冰霜傲慢懈怠,但见了长孙晟却打心里喜欢,送亲队伍要回国时,执意留下长孙晟。

二、潜伏

       留下长孙晟后,沙钵略可汗经常和他一起交谈游猎。一天出游时,正巧遇上空中有两只雕争食。沙钵略可汗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请把它们射下来。”说的好听点,这是让你露两手,说不好听,就是口蜜腹箭呀。射中一只大雕对善射之人来说不算什么,可一下射下两只不是刁难人吗?

       但长孙晟没说什么,只见他弯弓搭箭,看准时机一箭射出,两只大雕竟同时落地,现场一片寂静,随行人员都惊掉了下巴!随后又是一阵欢呼,长孙晟的高超技艺令所有人心服口服,还为我们贡献出一个成语——一箭双雕。

       这下,沙钵略可汗更不让长孙晟回国了,命令贵族子弟要多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射箭本领。


       长孙晟留在突厥一住就是一年,一年间,他没有整日吃喝玩乐,而是像一名“潜伏”的特工人员,利用游猎之机,考察突厥山川形势,风俗人情,并且熟稔于心;与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处罗侯交好,更发现突厥内部分裂,可汗之间互不友好等重要情况。一年后,长孙晟回朝时,把掌握的突厥情况都汇报给杨坚,杨坚很高兴,封长孙晟为奉车都尉。

三、反间计

       581年,当突厥各部集中兵力攻打隋朝,杨坚六神无主时,长孙晟站了出来,把自己在突厥一年所掌握的所有资料掰开揉碎了分析给杨坚,指出沙钵略可汗与阿波、达头等几位可汗是貌合神离,最后提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方针。

       在“交”这一计策上,长孙晟采用了反间计。他随军出征,路上派人拜访达头可汗,表达出钦佩之情,再在其回访时,让隋文帝将其使者的位置处于沙钵略可汗使者之上,赏赐也最多,如此一来,沙钵略可汗对达头可汗的猜疑加重,而达头可汗对沙钵略本来就口服心不服,这下彻底闹掰,达头可汗中途撤兵。

      之后,长孙晟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深入北疆找到处罗侯。处罗侯原本很得众心,却因此遭到沙钵略的忌恨排挤。长孙晟利用老交情好言相劝,成功诱使他内附朝廷。

       同样的,长孙晟又派人稍话给阿波可汗,你跟沙钵略的兵力差不多,跟我们打仗,人家一打就胜,你一打就输,这不是突厥的耻辱吗?沙钵略肯定会以此为借口找茬,顺便灭掉你这一支,你仔细想想能打得过他吗?


       之后,长孙晟趁热打铁:“达头已经归顺我大隋,沙钵略也拿他没办法。你们不如也归附我们,到时与达头可汗联手合作就能强大,怎么也好过现在卖力开打损兵折将,回去还要被沙钵羞辱吧?”阿波可汗想想是这么回事,便归队了隋朝。

       沙钵略可汗听说阿波投靠朝廷,加上攻隋吃了败仗,恼怒异常,带兵横扫阿波可汗的部族,并杀了阿波的母亲。

       阿波无家可归投奔达头可汗,两家并作一家,阿波借达头的兵马,誓死一雪仇恨,打得沙钵略逃无可逃,势力大减,再也翻不了身,最后无奈归附隋朝,上表称臣开始进贡。至此,突厥内部已经被搅成了“乱粥”,内乱不断,再也找不回过去的强大。

       沙钵略死后,儿子继位为都兰可汗,这位都兰可汗对隋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长孙晟奏请隋文帝,不如在突厥内部扶植处罗侯的儿子突利可汗,他力量弱小,容易安抚,也可以借以对付都兰。

       当都兰可汗上请隋朝通婚时,长孙晟又用离间计,建议隋文帝赐婚给突利可汗,还大加赏赐。都兰可汗果然怒不可遏,伺机侵袭隋朝又总是被突利可汗报信。开皇十九年,都兰拉拢达头可汗袭击突利,突利可汗寡不敌众,大败。在长孙晟的劝说下逃到隋朝并归降,隋文帝顺势封其为启民可汗。而启民可汗也上表,尊隋文帝为“圣人可汗”。

       随后,长孙晟跟随启民可汗回驻地,帮他招抚突厥其他部族,并安置归附人员。

       不久,都兰可汗死,他的部众都归附了启民可汗。这时众可汗中,只有达头可汗(后自立为步迦可汗)还在顽抗,隋文帝派长孙晟与杨广一起追击,长孙晟斩杀千余人,俘获百口,牲畜数千头。


       一个来降的突厥官员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可见长孙晟已威震突厥。最后,步迦可汗被迫逃往吐谷浑,余众尽降启民可汗。

       在与突厥周旋期间,长孙晟出使突厥内部多次,他不用一刀一枪,仅凭计谋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将强大的突厥分化瓦解,从大隋的边患变成附庸,可见其才能卓越。

       可惜长孙晟不常有。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长孙晟去世。大业十一年,折腾不断的隋炀帝又北巡得瑟,不想在雁门被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围困,危急之下,慨叹道:“要是长孙晟还在的话,朕也不至于被逼到如此地步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