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7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历史上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之谜,500年后有了答案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7: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99年—1402年,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权,自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这显然是要担当有“夺嫡”和“篡位”罪名的。名正言顺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了,无疑对朱棣的帝位是个很大的威胁。

     朱棣一方面为了安稳人心,发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暗地里根据传言中的蛛丝马迹去到处苦苦寻觅,于是就引出了很多明察暗访建文帝的故事。例如“阖宫自焚”。《太宗实录》记载了,朱棣率兵到重川门时,诸王和文武大臣们都来朝见,建文帝本来是想出去迎接的,可是回望四周,人人皆散,只有几个内侍而已,叹息道:“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就关上了宫门,放火自焚。永乐年间的《实录》以及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重复了这种说法。

     但《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却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让人怀疑:“不知所终”,又怎能辨认出那被火烧焦的尸体是否是建文帝呢?那正是烈日酷暑的时节,若能辨认尸体,为何还要停尸8日呢?若是辨认不了了,停尸那么多天又有什么用呢?

     总之,建文帝没死的种种传说就这样传播开来了。有说法称他是从地道或御沟之中逃出去了;也有的说他削发扮成和尚模样,藏到了某个寺院中;还有的说法称,他化装后南逃,一直在海外飘流。

     明成祖为寻找建文帝下了好大的大气力。他曾经派亲信拿着御制诏书,在寻访仙人张三丰的名义下,行遍天下州郡乡邑,21年暗地察访。又派太监郑和六下西洋寻找,也达28年之久,真可谓用心良苦。

     经查《国榷》、《明通鉴》、《罪惟录》、以及《建文朝野汇编》、《明史纪事本末》等书,后人找到了建文出亡的踪迹:他由松陵人滇南、后西游重庆、再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几年,又到荆楚之乡,行程有数千余里之遥,可以说是“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

     但令人难解的是有些人还假冒过建文帝,更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明王鳌《震泽纪闻》里就记载这么一段奇事:在正统年间,一御史外出巡察时,路上遇到一位老僧,他当道而立。不管左右怎么呵斥,他都稳然不动。御史不得不亲自询问,哪知他宣称自己是“建文帝”。

     从成祖到英宗,历时已经三十几年,皇帝就换了3个,建文帝还能健在吗?有点不足为信。御史不敢贸然行事,禀报了朝廷,把他送到北京,老僧吟诗: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把大臣招来,谁也无法说出他是真还是假。后来英宗又叫老太监吴亮来辨认,他曾伺候过建文帝,吴亮一露脸,老僧说:

    “你不就是吴亮么?”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吴亮否认道。

     老僧从容地笑说:“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到地上,你当时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难道你忘了?还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刚落,吴亮扑通跪到老和尚膝前,泣不成声了。可是奇怪,当晚上吴亮回家,不声不响地上吊死了。是自缢,还是他杀?没有人能说不清楚。

     可是这老僧却在宫里安然度过他最后的生命,死之后葬在了北京的西山,号称“天下大师”。传言有人曾经在颐和园后的红山上找到了“前 天下大师之墓”的墓碑,还有人发现在云南省武定的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图注:“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仿佛真有其事。

     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放了一段新闻:“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500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建文帝失踪之谜,算是最终有了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也为另一个谜团提供了答案即三保太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就停止了,因为明成祖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才放下心来。任何访察都没有必要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