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正在成为教育部门的一件开年大事,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来:先是教育部出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杭州市动了真格;要在全市推行中小学早上推迟上学的举措。而拱墅区将在新学期开学那一天,向全区初中生家长发出倡议书:晚上10点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写完,孩子可以不做,只要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交给老师即可。(3月1日中国新闻网) “可以不做作业”的倡议,初衷是好的。但是让“家长签字”可以不做作业的尾巴,也让人看不懂。这是真正在为学生作业减负,还是在推卸责任?题外之意是,家长签字了,我老师是尽了责任的,你没有做完,不怪老师不负责了。再说,作业少而精,何须倡议,倡议给谁听? 学生作业负担重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国家教委明曾经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每天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0分钟。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或教师并没有执行这一规定,其布置的作业量远远超过这一界限,甚至数倍。“超纲”,即超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超量”,很多教学行为超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限量,课程多,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作业学生已经做了多次,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做的现象。孩子因不堪作业负担而自杀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减负”乃至“救救孩子”的呼声不绝于耳,教育部门和社会关于“减负”的意见、文章、规定和办法可谓连篇累牍,应有尽有。但是作业负担仍然减不下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竟然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沉疴。近日,某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发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睡眠不足让不少学生成为“特困族”。据报道,近八成中国父母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写作业成为影响中国家长幸福感的主因之一。有家长吐槽:“陪写作业的酸爽,好像每天都打两份工”……另一方面,孩子面对暴躁的家长,也经常心怀委屈,“陪作业”成了破坏美好亲子关系的一大杀手。报告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 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功利化教育”的“教育市场化”,让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明争暗斗中,步入急功近利的教育怪圈。因为升学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学校的教学水平,影响到教师的考核和切身利益,学校和老师害怕竞争不过人家,布置作业多多益善。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问题的背后是激烈的升学竞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作业措施,老师往往相信“多写多练出成果”。二是一些家长也错误地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少,是不负责任,害怕输在“起跑线上”而“向学校要作业”。两者结合,也就出现“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老问题。 笔者以为,倡议“可以不做作业”,不如倡议学校都来为中小学作业减负开动脑筋办实事。学校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要太随意太任性,作为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而是科学合理的“少而精”。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必须从教育体制上改革,从招生制度、升学制度上进行改革。不改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只是一种善良的奢望。学生的全面素质。这两者不改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只是一种善良的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