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除社会融资规模不及预期外,M2货币供应增速与新增信贷均超预期,新增信贷达到2.9万亿元,同比多增8670亿元,大幅超过前值5844亿元,创历史纪录。 众所周知,银行1月信贷投放往往具有标杆性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全年的信贷投放增降幅度及信贷额度的松紧状况。而今年1月信贷投放高达2.9万亿元,是以往同时期没有过的,这是否预示2018年全年信贷投放规模将大超去年?或者2018年央行货币政策将有所调整,由稳健中性向稳健偏松转向?回答是否定的。 从银行信贷经营的一般规律看,1月份大都为信贷投放高峰期,因为立足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管理思维一直是银行信贷投放的总体指导思想。这种反映主要体现在临近春节,居民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增加显著,加之部分银行机构受到去年末考核因素的制约,有可能将部分贷款顺延至今年初进行投放。数据反映,1月银行中短期贷款新增6856亿元,同比增多1296亿元,环比增多7659亿元;同时,企业新增贷款反弹力度也较大,尤其是短期贷款反弹力度与绝对水平均较高,数据反映,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9210亿元,同比减少2283亿元,环比增加14039亿元。加上今年有一个特殊情况,即春节假期较晚,企业投资信贷多集中在1月,且银行1月信贷额度相对宽松,对实体经济旺盛的信贷需求做到了基本满足。 还有银行机构在严监管趋势下,信贷结构有所调整,表现在表外非标融资受到明显压制,大量非标资产回归表内也导致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1月银行机构新增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仅有1178亿元,同比少增了1.1万亿元,是社会融资总量下降、弱于预期的重要诱因;且1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与之相反的是,1月银行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2.69万亿元,同比多增380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5%,同比高1.1个百分点。这既反映年初银行信贷冲动仍然存在,更反映了融资需求从表外向表内转移,表外融资全面收缩,显示强监管政策下融资回表正在加速进行,且社会融资总量增速的下滑,符合实体经济去杠杆的政策目标要求。 显然,1月银行信贷投放猛增并没改变金融去杠杆的大趋势,更不能认为监管层将在信贷规模考核上会有所放松。由此,作为企业和贷款人对银行机构1月信贷投放大增应认真分析其背后原因,不能被表面数据所迷惑,准确把握银行信贷投放趋势,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灵活应对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及节奏的变化,不被资金所困扰。一方面,企业和贷款人不能因为1月信贷投放猛增而盲目继续扩大信贷需求、扩大投资或置业项目,而是要保持冷静头脑,提高银行贷款紧缩的前瞻性,银行机构可能受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影响在1季度之后收缩信贷规模,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资金困扰。因而,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和置业应以谨慎稳妥为好,不宜盲目追加投入、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另一方面,严监管趋势将延续2018年全年,随着严监管深入,银行表外信用转为表内信用将会更加突出,银行信贷投放总体趋势会呈收紧状态,信贷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加剧。银行有可能将表内信用更加投放到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高科技信息产业,其他企业的信贷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这尤其需要引起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 2018年房地产调控趋势也将继续,信贷资金非正规途径流向楼市和债市也将成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因而,作为银行机构应树立大局意识和合规意识,牢牢掌握信贷经营底线,做到不碰触监管红线,严把消费贷款关口,确保消费贷投向和用途真实可靠,堵塞信贷资金流向楼市和债市的各种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