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0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驳虎:天然气都去哪了?还没好好取暖咋就没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20:0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用气缺口究竟是多少?】

官方媒体前几天专访能源学者,指出民用“煤改气”并非“气荒”问题的唯一成因,甚至不是主要成因。此言一出,遭到不少网友质疑甚至讥讽。

究竟孰是孰非,还是用更加完整、更加详尽的数字来鉴别。

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058亿立方米,增长6.6%;其中进口量721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4%。

自产气、陆上管道进口气和海上LNG进口气,分别占国内总供给量的66%、18%和16%。



今年上半年(1-6月),天然气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本国生产743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410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达到36.5%。

今年1-10月,天然气消费量达1865亿立方米,增幅扩大至18.7%。本国产量121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2%;进口量722亿立方米/5000万吨,增长27.5%;进口依存度达到38.71%。

其中因为陆气进口增长有限,海运LNG进口2909.2万吨,同比增长达到47.7%,占比达58%。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采购量2430万吨。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前9个月中石油已完成本年度LNG长约采购的70%,而去年同一时间只采购了50%,不得不从现货市场加大采购力度。

其中仅10月份一个月,中国LNG合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高达94%。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7、8、9月都根本不是取暖季,而是大夏天、秋老虎。跟居民取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是天然气消费一贯的淡季。



这说明2017年在天然气需求端,工业等需求整体涨势明显。实际上,细分领域的增长正是: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

因此,能源学者的说法还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

今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的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尤其在今年强劲的经济势头下,工业用气和天然气发电量的增加比预期迅速,仅非居民取暖部分,总体增量就在20%以上。

而中国的天然气消费结构和世界其他国家大体类似,民用只是一小部分,工业用气仍然是其中大头。据测算民用燃气大约12%,而建筑采暖用气为25%,整体相加只有三成多。



【越来越猛的增幅】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11月份的尚未看到),今年10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00.4亿立方米,比去年10月增长26.9%。

国产量124亿立方米,增长达15.4%。进口量达76亿立方米,增长33%。其中LNG进口量为357万吨,合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高达94%。

10月份的华北也还不是取暖季,但高达27%的消费量同比增幅,爆发式增长的凶猛可见一斑。

按这个增长比例测算,2016年的12月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94亿立方米,日均10亿立方米。

同比预估2017年12月,若无其它外来因素,光以工业为主的增长,就能带动天然气日均消耗达到12.5亿立方米,预估月增量就有75亿立方米。

但就整个华北区域,2017年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已替代燃煤锅炉4万蒸吨(供暖锅炉的容量单位,1蒸吨介质供暖面积大约1万平米)左右,按采暖期每蒸吨锅炉一昼夜消耗1000立方天然气计算,这部分的需求就达到每天4000万方。



在居民单户“煤改气”方面2017年计划完成276 万户,实际据最新调查,完成319万户,涉及上千万人。如果以每户每天取暖用气10立方米的低值计算,则冬季新增日需求为3200万立方。两者合计7200万立方米,新增需求集中释放。

按120天计算,整个供暖季这一部分的新增需求达到了86亿立方米,月均21.5亿立方米。

而同期其他类型用气需求增幅,按比例测算在200亿方左右。专家所讲述的“煤改气”增量只占全部需求增量三成,理论上是没错。



【煤改气进展过快,一下拉开用气缺口】

但是,计划外的“煤改气”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毕竟,非供暖季的工业消耗增长,是得到新增LNG运能支撑,并在大半年内实际运作顺利的。而一进入供暖季,始料未及的华北地区“煤改气”数量突增,一下打乱了整个供应体系。

为确保煤改气新增气源,河北省早在今年4月就已经与三大油气公司洽谈供气,在今年6月签订了落实采暖季气源65亿立方米的供气合同,而以往气源合同是到9月才签订。

2016年整个采暖季,河北省天然气消费总量约为35亿立方米。按当时的测算,65亿立方供应量近乎翻倍,30亿立方的增量,占到北方八省市增量的50%,基本能够保障180万户煤改气居民用气。



这是原先中石油对京津冀的供气安排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前几年的通知,要求各地对“煤改气”之前必须对今后几年天然气供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必须先签订供气合同、落实气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八月的一份文件让改造进度突飞猛进,远超预期。

一转眼,河北各地准备施工的超过270万户,今年最终能够完成大约210多万户。锅炉煤改气计划4500蒸吨。实际完成11700蒸吨(强制淘汰部分更是达到36207台55108蒸吨)。



农村煤改气以及燃煤锅炉改气,已经合计产生约37亿立方米的需求增量。此外,包括公共服务、商业、交通等领域的需求也有所增长。

由于实际情况超出预期,目前仅河北供暖期的预测需求已增长至82亿立方米,差额在17亿立方米。如遇持续低温天气,缺口会更大。



【土库曼斯坦违约减量,加剧了供需紧张】

与此同时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供应端的减量,加剧了供需紧张。

据报道,年运量550亿方的中亚管道在冬季高峰运量可达1.3亿立方米(满负荷运能为1.5亿立方米),本来在11月初就已达到了这一数值,但现在每日供应只有8900万立方米左右,缩减了约4000万立方米。这可比所有单户“煤改气”用户的新增需求还多。

据披露,缩减的原因是,进入冬季以来,中亚国家遭遇寒冷天气,产气的土库曼斯坦,沿途用气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为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量截流。



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在世界上仅次于朝鲜的封闭国家,但还好靠脚下丰富的资源维持着福利社会,公民用气价格不到每立方8分钱人民币,用电每度1毛钱,这还是最近的“大提价”之后,以前几乎就是免费随便用——这些成本自然是要加到花钱用气的中国头上。



土库曼民众家中都安装独立的小型燃气供暖系统,每到11月入冬后,家家户户就把小锅炉点燃直到来年开春,这期间燃气从不关闭。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又不担心任何费用,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很多人家都用很大的电炉子做饭,烧电暖气,空调更是想开就开了。到了晚上,无论是大商场、小商铺,还是寻常百姓家都灯火通明,度数最小的灯泡是100瓦。很多商店即使打烊,店里的灯也都通宵亮着。



大家知道,土库曼斯坦的陆气和澳大利亚的海气各撑起了中国进口天然气的半壁江山,土气减量近三分之一,每天4000万立方的缩减相当于每月减供12亿方,对供应影响巨大。



【陆气不足,考验中国LNG接收能力】

陆气不给力,那关键的补充就还得海气来顶上。

2006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接收站深圳大鹏LNG投产以来,截至2017年底,从北至南已投运20个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6190万吨/年(不含中海油澳门站)。

平摊下来平均单日接收能力17万吨,折合2.5亿方气,每个月合计下来有75亿方。



实际上,也正是这两年中国LNG的爆炸式增长,才带来了天然气进口量、消费量的大增长,才使得10月份LNG接收50亿方成为可能。

去年6月,中国LNG接收还只有3850万吨,今年6月已经增长到5540万吨。而目前三大油气国企的大规模扩建计划,各民营企业的兴建计划,加起来的总接收能力正在剑指每年1亿吨(折合1450亿立方米)。



不过,在当下,我们仔细查看已经投运的LNG接收站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问题:大部分LNG站都集中在南方。

扣除延误还未投产的中石化天津滨海站,北方的LNG站只有中石油大连站、曹妃甸站,中海油天津站,中石化青岛站。

其中大连站的接收能力最大,达到了每月83万吨,折合12亿立方米。但是,大连站主供服务的是辽宁和东北地区,作为中俄管道尚未修通前的气源。虽然的确可以通过东北骨干管道向华北地区供气,但东北的需求是更不能不管的。

因此能够直接保供华北的,只剩曹妃甸站、天津站和青岛站了。理论上每月最大近100万吨,14.5亿立方气的接收量。相对来说,有点杯水车薪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北管南海,这是原先设计的天然气布局】

本来,中国的天然气战略布局,是“海陆互保、液气俱重、常非并举、多种渠道、保障供应”

北方靠近俄罗斯、中亚、新疆等陆上天然气来源,用管道运输最适宜;同时,适当布局了几个LNG接收站。

南方远离亚欧大陆腹心,靠近海洋,就近接受澳大利亚、东南亚海运而来的的LNG最适宜;同时,西气东输骨干管网同样不惜代价地延伸到这里。



而且中国LNG的主要海外采购商,就是第三号油气商中海油,它的LNG站和配气管网大都布局在南方。北方LNG站和管网则主要由中石油来运营,

这就是海陆互保、多种渠道、保障供应的基本要义。

但未想到在2017年这个冬天,北方的用气需求量前所未有地大增,中亚陆上供气又在紧要关头大幅减量,预定投产的中石化天津滨海站又延迟交付,其他几个LNG站满负荷运转、连连刷新单日全国纪录也弥补不了损耗。



就这样,在南方LNG价格还在3800-4300元每吨的时候,北方已经翻倍上涨到7000多元每吨,甚至有工厂打出了9400元的近三倍天价——当然即刻被政府勒令打下去了。那么,北方缺管道气,缺LNG,怎么办?



【应急情形,管车并进、南气北送救急】

按国家统一安排,中海油在广东,将南海海气和LNG资源,输入到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为中石油广东地区用户供应。

这样中石油每天置换出500万立方米本来要供应华南的资源,在西气东输干线就可以将等量气源转入陕京管道,调配到华北。



同时,中海油还启动大批LNG槽车,不间断运行,直接将南方的LNG资源,运输投送到北方,实现“南气北调”。



在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通过油气企业之间资源互换,目前已实现北方取暖地区天然气供应每天增加近1400万立方米,预计近日可进一步增至1900万立方米/日左右。



据介绍,同时采取的措施还有:

一是千方百计挖掘本国气田潜力增加产量。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挖掘气田增产能力。产量细化到井口、责任到岗位,全力以赴。

12月份已实现增产370万立方米/日。在此基础上,明年1月份全国再增产约330万立方米/日。

二是进一步落实LNG现货采购。今冬明春采暖季原计划采购进口LNG共248船,合气量245亿立方米,日均供气1.62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安排到港接卸时间,增采39船进口LNG,增加资源供应约35亿立方米(约240万吨),日均增加供气2000万立方米左右。



三是适量压减燃气发电机组用气,压减发电用气800万立方米/日。启动燃煤应急备用机组,置换出天然气用量1000万立方米/日。

四是“压非保民”。压减化工、甲醇、LNG液化厂、化肥等工业用气1500万立方米/日,优先确保居民民生用气。

通过以上措施,一共增加每天近7000万方气量,合计每月21亿立方米。总的来说,已能基本满足“煤改气”地区的供暖天然气新增需求。



但对中亚管道的每月近12亿方削减,还不能补上。最后就是关键的一招,充分发挥国内现有的25座地下储气库、约170亿立方米库容的调节作用。

据透露,各大储气库现已持续满负荷采气,采气量接近每天8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个月释放24亿立方米气量。



【以后还会要有慌乱的保供么】

可以看得出来,为了筹措保证供应,付出的人力、财力也是不菲的,比如国际市场现货采购的240万吨LNG,比如往返几千公里运输的南气(运费成本接近每车天然气价值的1/3),还有压停工业生产,带来的厂家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尿素等化肥涨价等连锁反应。

全国支援华北,工业用气大面积关停,南方居民用气已经限制。这些代价加起来真是不小。

那么,大家自然要问了,以后这样的混乱是不是还要每年来一次?是不是以后每年冬天就要进入“保供”“保卫华北”的循环?今后中国还有没有能力在全世界找到足够的、稳定的、便利的气源供应?或者说,环保取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这些问题都还要继续辨析思考,找到答案。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