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不仅是纯粹的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也涵盖了对各参与国间关于市场金融监管的政策,包括经济立法、经济透明度、反贪污、金融改造、产品标准统一,甚至环保评估标准等一系列的一体化。套用一句中国的古语,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而这个标准,则势必由美国来主导。
“美国版TPP”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和美国-欧洲间旷日持久扯皮、尚未达成的“跨大西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IP)一起,构成以美国为内核的贸易自由化(对内)/贸易排他化(对外)经济体系,从而取代在美国看来越来越难以驾驭的WTO旧框架。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6日,美国亚特兰大,从美国高调介入起,折腾了近4年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框架协议,总算“落地开花”——在经历3个延长期和多次周折之后,12个与会国终于签署了协议。
对于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协议,人们给予了不同的解读:有人欢呼是“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诞生了世界最大自贸区”;也有人指责它是“又一个最大的变相集体性贸易壁垒诞生”;有人认为是“经济一体化的成果”;也有人斥之为“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的表现”……
更有趣的是,协议签字仅两天后,美国前国务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呼声最高的希拉里·克林顿居然高调抨击TPP。要知道,她不仅和一力促成TPP的奥巴马同属一个党,TPP的“美国化”更是她当初国务卿任上的得意之作。
一个贸易架构居然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要弄清孰是孰非,恐怕首先要弄明白一件事:TPP到底是什么?
TPP如何“美国化”的
如今谈到TPP,人们往往会习惯地将之称为“美国的国际性贸易标准”。在目前看来,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最初却并非如此。
在克林顿/小布什时代,美国所积极倡导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即在东盟“10+N”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横跨亚太的区域贸易联盟。这个联盟将包含美、中、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四小龙”、“四小虎”。一旦这个贸易联盟构成,将令整个亚太地区实现贸易一体化。
而当时TPP的构想业已诞生——2005年6月,由智利、文莱、新加坡、新西兰4国发起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悄然出炉。TPP模式和RCEP最大的不同,是“两两谈判”,即所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基于“一对一”的自贸协定基础上,然后这些“一对一”自贸协定再“焊接”成一个统一的TPP。
最初,对于TPP,美国政府不屑一顾,但自奥巴马2008年在第一次大选中获胜后,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还没等到正式宣誓就职,就宣称对TPP模式很感兴趣。2009年初,美国高调宣布参与TPP双边贸易谈判,并随即先后与前述4国及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展开TPP双边贸易洽谈。
在奥巴马和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筹划下,美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对TPP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大换血”。如前所述,“四国版”的TPP构想并没有统一的约束机制,各项政策的实施,是建立在各参与国之间一个个“一对一”双边协商认同的基础上,且仅限于关税和经贸方面。
美国参与后,便力图掌控TPP的主导权,提出要在双边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全面协议文本,今后各参与国无需再进行一对一的逐个协商谈判,而只需认同并签署全面协议文本,并得到其它参与国的认同即可。换言之,美国希望成立的,是一个类似欧盟前身欧共体那样的泛亚太自由贸易区。
21世纪的“车同轨,书同文”?
按照美国的计划,TPP不仅是纯粹的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也涵盖对各参与国间关于市场金融监管的政策,包括经济立法、经济透明度、反贪污、金融改造、产品标准统一,甚至环保评估标准等一系列的一体化。套用一句中国的古语,就是“车同轨,书同文”。而这个标准,则势必由美国来主导。
正如此次协议签署前后奥巴马所言,“美国版TPP”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和美国-欧洲间旷日持久扯皮、尚未达成的“跨大西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IP)一起,构成以美国为内核的贸易自由化(对内)/贸易排他化(对外)经济体系,从而取代在美国看来越来越难以驾驭的WTO旧框架。
按照希拉里当年的说法,TPP是“高标准严要求”的黄金标准,是WTO的升级换代版。而在批评者看来,TPP/TPIP实际上是新的“美国标准、美国要求”。这从屡次谈判受阻、跳票几乎都因为美国单方面强加对自己单边有利的标准、要求遭抵制便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美国版TPP”还屡屡强调TPP的价值观属性(当然,根据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时露骨有时委婉),并屡屡被美国官方和支持TPP者用于作为吸引亚太国家,尤其与中国有矛盾国家的卖点。
2011年11月12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10国抢在APEC夏威夷峰会开幕前夕,发布了关于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联合声明,并强调将加快协商进程,“争取在一年内达成全面协议文本”。这在当时引发轰动,被某些人认为有意孤立中国,并被另一些人预言很快瓜熟蒂落。
菲律宾在愚人节知难而退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顺利。
2011年底,奥巴马和希拉里曾预言,亚太范围内将掀起争先恐后加入TPP进程的热潮。然而,截至2015年10月6日协议签字,TPP谈判国仅从10个增加到12个(加上了一开始就参与,但因国内原因暂缓在声明上签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因不同原因始终若即若离,而另一个一度热心入伙的菲律宾则在2015年愚人节知难而退。
按照原定计划,TPP框架协议本应在2012年底以前成形、签署,此时应已获得全部或大多数参与国议会的批准。实际上,谈判却艰难备至,一次次被传达成协议,又一次次跳票。最新的一次是今年7月31日夏威夷回合,在与会12国在即便最悲观观察家都认为“好歹这回会有个协议出台”的情况下,居然又在最后关头谈崩。
这也罢了,美国自己也屡屡出问题:本来,前共和党小布什政府为减少美国达成国际性自由贸易协定的障碍,在2007年推动议会通过了俗称“快速通道”的《贸易促进授权》(TPA)。根据TPA,议员们只能对某项贸易协定作出“同意”或“不同意”两个选项,而无法选择“同意,但是需要修改一下”。这样一来,贸易协定的通过率会大幅增长,通过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TPA的有效期只有6年,如逾期两年后无法续期,将自动作废。2015年5月12日,美国参议院就此作出程序性表决,结果52票赞成、45票反对,未能达到法案通过所必需的60票。但是,两天后又戏剧性逆转通过“同意讨论”。
把美国国内规矩变成TPP通行规矩
之所以如此一波三折,奥妙便在于美国,TPP和它的孪生兄弟TPIP是极富争议的概念。大型工商业和支持自由贸易者热情赞成,但工会组织、中小企业主等则普遍坚决反对。前者认定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是优势竞争者,公共自由领域越大,对美国这个强者越有利,因此对任何自贸协定都持欢迎态度。后者则认为,美国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制造业份额和就业机会,TPP之类的构想则与之背道而驰。
尴尬的是,支持TPP/TPIP理念的是共和党及其基本盘,反对的倒是民主党及其基本盘。正因如此,5月12日美国参院表决TPA时,才出现共和党议员多数投票赞成、民主党议员除一人外全部投票反对的场景。以至于刚辞职的共和党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博纳讽刺“到底谁在跟政府过不去”。
奥巴马政府之所以不顾民主党内主流意见强推“美国版TPP”,其根本目的在于当现有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话语权开始动摇之际,通过创造一个“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国际体系”,重新确认美国独一无二的话语权。而TPP其它11国之所以明知道美国打的小算盘,也要硬着头皮来加入,是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的。那就是通过加入TPP,承认美国在这个新“核心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换取美国减少针对该国产品、服务的贸易壁垒。这11国几乎都以类别不同的贸易立国,美国这个世界上最成熟的市场对它们有多大吸引力,不言而喻。倘能换到一张直通美国市场的VIP门禁卡,就算“门卫”脸色难看、“小区”规矩苛刻,能忍也就忍了。
但在民主党内主流意见和票仓效应的制约下,自TPP谈判推动以来,美国谈判的战术思路被心照不宣地置换成“把美国国内规矩变成TPP通行规矩”,而且专拣对美国有利的部分变,农产品出口问题、劳工及环保标准问题、国有企业行业准入问题等等莫不如此。
就拿最后一次谈崩的关键(药品专利保护期问题)来说,本来美国法律规定的期限就是全球最长的,但为保护美国患者利益,其国内法律里是有若干豁免项目的,而美方贸易代表在夏威夷谈判桌上却回避这些,一味强调“12年一年都不能少”。这自然让另11个伙伴寒心,只肯占便宜,一点亏也不吃,如果TPP以后都照这么立规矩,那将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