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欢案改判: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复制链接]

7976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08: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上午9点,广受关注的于欢案迎来二审判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不构成自首,原判认定故意伤害罪正确,但量刑过重,判处有期徒刑5年。

从无期徒刑到5年有期徒刑,该案在万千民众和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中,经历了有如过山车一般反转的审判过程。对23岁的于欢来说,无论内心曾如何煎熬,无论压力曾如何山大,从昨日法槌郑重落下的那刻起,他得到了原本应属于自己的公平和正义。

这个改判的结果,回应着民众的呼声。今年3月,当那则“刺死辱母者”的报道出现时,在舆论场中激荡起一阵惊涛骇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是,以“辱母情节”之卑劣、性质之恶劣,为人子的于欢“义愤拔刀”,如何不算防卫?即便是超出了必要的范围,也应当是防卫过当,为何以故意伤害罪判重刑?而今,防卫过当的审判认定,实现了一审判决结果的“逆转”,也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虽然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暴露出一审时起诉书、判决书认定事实、情节不全面,对案件起因、双方矛盾激化过程和讨债人员具体侵害行为有遗漏,防卫性质认定上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但正义的回归过程,何尝不是司法顺应民心、勇纠错误的过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下,通过程序纠正错误,司法机关负责的态度,更能重塑形象和威信。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司法审判愈加呈现专业化的倾向,甚至可以称作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要求审判者掌握更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裁判技能。但是,这种专业的精深程度,不应成为排斥民众的“隔离墙”。

对于普通大众,可能对审判不那么了解,对法律不那么精通,但他们却拥有朴素而强大的公平正义观,对案件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公正,也能作出基本的判断。

永远不要嘲笑民众的智慧,也不要贬低他们的力量。回看美国影片《十二怒汉》中,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尽管“铁证如山”,来自各行各业的12个人,最终达成了无罪的一致意见。我国虽未建立陪审团制度,但民众监督的大门敞开着。

所谓司法审判,终究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杜绝人为错误的可能。而民众就是最好的监督者、最好的纠偏器。司法裁判不仅要让民众听得懂,更要契合民众的公平正义观,真正说服他们。如此,司法才有威信,法律才有尊严,法治才能进步。这次于欢案改判,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进步。

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于欢案的改判,成了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的标本。期待这类互动能嵌入更多争议性案件中,预防某些可能的错判上演。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