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灾何时休?
久居深圳宝安,感受较深的是此处的确是一块“丰”水宝地。 一下暴雨,城内即汪洋一片,人似鱼鳖,车如沉船。路上大堵,堵你个气孔朝天!如此情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几月,而是多年来的常态。
5月11日,暴雨又至,下午两点雨势加剧。开车进入新安六路过宝安大道路口还顺畅,过后即寸步难行,也不见交警指挥,等了一个多小时,无奈只好弃车于路边。在107国道立交桥上,国道全堵,下立交桥,新安六路与建安一路交汇处浊流遍布,水深及膝。一司机说从早上九点多堵起,徒呼无奈。一路上不见交警拉警界线,直到晚上10点雨小后,车辆才如爬虫蠕动,逐渐恢复通行,但107国道从西往东进市内方向仍未畅通。呜呼,雨大路成河,车堵何其多,难免心烦意燥,不胜其苦。逢雨必涝,竟是年年如此,市民不禁要问,政府有能力花几千亿建十多条地铁,却解决不了内涝?政府的民心在哪里?如果相关部门及时警示,交警现场指挥疏导,我想许多市民也不会陷入这堵车洪流中。
天行雨,人治水,变水患为水利,为自古而然的正道。要是人事不修,只有活该受灾。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一有灾害性暴雨,往往就有声音称气候恶变所致,“百年未遇”洪水退去不久,又有“五十年一遇”的大水,如此水煮气象水文历史,除了“愚民”别无他义。据说海岸城里的人工湖,好处是吞吐水流、供人游览、调节小气候,如杭州西湖之类。其他海边城市即便缺少人工湖泊,但逢大雨骤降,百川归海,少有淤积,因为有容乃大的海洋可完全接纳任何暴雨大河。然而,位于海岸边高于海平面的深圳,一发水却迟迟排不进身边的大海,而是处处池塘处处洼,泽国一片,深圳“圳”的功能哪里去了?从“天人和一”观到现代城市化建设,除了“道路自信”和道路设计及建设,“水”路的现实能不引起我们反思吗?从深圳看全国,类似情形不断重复,不断被“焦点”,该如何学习前辈大禹、西门豹、李冰治水的精神,而不再弹归罪“天灾”的老调,倒是我们的城市决策者该深思,也该问责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