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用互联网传播端午等文化传统?

[复制链接]

7975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0:2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端午时。

这两天,网络上颇有些扰攘喧嚣,网友们或钩沉,追寻端午的来历与屈子的行吟;或调侃,为啥那么多的节日高速都免费,何以端午节例外?还有人直言,端午节一路走来,就剩下一只粽子啦。当然,或许还有三天假期……

尽管网上的讨论热热闹闹,气氛浓烈,可一旦回到现实中,端午这个迄今已走过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在时代的荡涤之下,曾经的枝叶纷披逐渐无奈凋零,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极简主义”的趋势。

很难讲这种“抽离”是如何发生的。这其中,究竟有没有标志性的事件,抑或节点性的转变,至少目前还不好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来,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均在不间断的淡化、趋冷过程之中。每到传统节日临近,总会传来各种“留住”、“传承”、“挽回”等等的声浪。

若非危机迫近,何以至此?

不少人将传统节日的落寞归之于洋节的挤压。这样的说法似是而非,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文化对立而非融合的基础之上,并不足以解释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构成。要知道,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惟其是开放、包容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一味拘执于对立、对抗,非但不可能找回传统文化,也会在刻意制造的对立与冲突中,丧失自信与活力。

也有人认为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夺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客观而言,近些年的互联网勃兴,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甚至也促成了普遍的浮躁。然而,将传统节日的疏离归因于互联网,同样是冒失的。且不说传播方式、呈现方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即以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而言,也完全可以参与现实生活与现代生产。

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遇到挑战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遇。比如,可以实现更迅捷的传播,可以凝聚更充足的共识,可以容纳多元化的解读与分享。而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的接受习惯与体验。可以说,当下,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

浮躁的是传承文化的方式,而非互联网本身。如果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依然是排他的、趋利的、物化的,而缺乏一种多元、包容、开放的指向,则凋零的恐怕不只是端午。从历史的视野出发,亦可发现,传统文化能否普及、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回应当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与现实生活相契合。

事实上,多少年来,端午节的“内核”一直没有变,无论是粽子,还是龙舟,抑或是艾叶,均指向屈原。屈原本身才是端午节真正精神的内核,而非其他物化的诸如龙舟、粽子之类。可以说,端午节留存的是一种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对一种执著、坚贞的文化精神的不灭传承。这样的节日“内核”,如果能时时擦拭,并辅以新的时代元素,只会历久弥新,怎么可能会过时、虚化?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内核作为精神的支点。即便有商业的喧嚣,有物化的侵袭,有利益的迷惑,也不应该模糊这样的精神支点,更不能在吃喝玩乐中以欢娱取代精神。

端午节作为纪念国士屈原的节日,承载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对待国家兴衰的拳拳之情。这种情感,在互联网时代,仍旧有它的感染力和生存空间。要紧的是,我们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传播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