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儿童营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江西赣州,儿童观察员化身“小小体验官”,走进口袋体育公园,以纯真的视角为适儿化改造建言献策,为城市建设注入鲜活灵感;在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也迎来“小小导游志愿服务队”,孩子们实地探访并深入挖掘田子坊的历史文化,以充满童趣的讲解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的魅力……这些发生在不同城市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温暖而深刻的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1米高度”,正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发展质量的新标尺。
  儿童友好空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2021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自此进入“快车道”。上海、深圳、成都、长沙等城市纷纷出台地方性规划和行动方案,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努力为儿童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前不久,住建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系统梳理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更多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深圳,公园里设置符合儿童天性的自然乐园,社区推行“通学路径”安全改造,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立标准化的母婴室和儿童活动角……儿童友好理念正转化为一系列可触摸、可感知的建设标准。如果说,这些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了一个有保障的实体空间,那么成都的“儿童议事会”制度则打开了另一扇窗,让孩子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成为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用稚嫩的画笔和语言,为社区花园的设计、交通安全的改善提出“金点子”。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身心成长的过程,让“我的城市我做主”。在北京,城市更新为拓展儿童友好空间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废弃空间被改造为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园,孩子们可以玩耍的区域与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年轻人休憩的长椅和谐共存,实现了“一个空间,各得其乐”。这种融合性设计思路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让儿童友好理念更好“开花结果”,有赖于我们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构建更多元协同参与机制。一方面,城市治理者应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考核体系,引导并鼓励跨部门、跨领域深度协作。比如,教育部门可推动开放更多校园体育设施,交通部门或可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的慢行系统,卫生部门也当考虑进一步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强大政策合力。另一方面,汇聚更多社会力量,为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儿童友好空间设计大赛等形式,吸引专业设计师、高校团队等专业人才加入其中,进行更多创新创造。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投入儿童友好服务,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例如在商业综合体中开辟公共亲子活动区等。相信专业的知识、创新的理念与市场的活力相结合,将催生更多高品质、可复制的优秀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中,“儿童参与”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原则。除了“儿童议事会”等形式,还可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城市小观察员”工具包,鼓励他们在行走和玩耍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在一些社区规划等项目启动之初,可邀请儿童作为“小专家”参与其中,确保他们的需求被听见、被尊重。同时,建立清晰的反馈机制,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建议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城市。那些为婴儿车而平整的坡道,同样方便了轮椅的通行;为保障儿童安全而放缓的车速,也保护了所有行人的安全。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关爱儿童,就是守护未来。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充满温暖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阳光成长、自在奔跑!(李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