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罗永浩与西贝的纠纷,看网红吃流量血馒头的嘴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啸山林

       近日,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的一场纠纷,在舆论场中掀起波澜。事件起因于罗永浩在消费后当面称赞菜品,转身却在网络平台公开发表批评言论,直指其“难吃”“价格不实惠”,更将矛头指向餐饮行业日益普遍的“预制菜”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本人也曾参与预制菜的网络销售。这一前后不一的言行,不禁令人质疑:这究竟是一次真实的消费体验反馈,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博弈?在这场争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网红的道德失范,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流量血馒头”现象——以煽动性言论制造对立、收割关注,最终将公共议题转化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必须明确的是,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从家庭餐桌到宴席酒楼,从都会商圈到乡村集市,预制菜早已以半成品、冷冻食品、即热菜品等形式深入日常生活。它既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也响应了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的倡议——菜品标准化能够减少厨余,而余量食物也更便于保存和再食用。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预制菜产业标准与法规的建立健全,旨在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并非对其全盘否定。因此,将预制草率等同于“劣质”或“不可接受”,既不客观,也有失公允。

       真正值得批评的,是罗永浩在此事件中展现出的机会主义姿态。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在公开场合与私人表达之间出现巨大反差,表面客气背后尖锐抨击,这种行为不仅缺乏基本的诚信,更辜负了粉丝与社会对其的信任。更讽刺的是,他本人就曾参与推销预制菜,却在流量风口调转枪头、激烈批判,仿佛从未与之有关。这种以“打脸”自身历史为代价博取眼球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精心计算的舆论操纵:先树立标靶,再扮演“斗士”,最终吸引围观、收割流量。

       这并不是说消费者不能对商家进行批评,也不是说西贝或其他餐饮品牌不容指摘。恰恰相反,消费者有权提出真实反馈,市场也应在批评与竞争中不断进步。但核心在于:批评是否出于真诚?手段是否正当?目的是否符合公义?如果一位批评者此前曾从同类实践中获利,却选择性地在另一个场合高声反对,且方式充满表演性与煽动性,那么这很难被视为建设性的批评,而更像是一场利用民众焦虑、制造对立情绪的“流量劫持”。

       这类行为危害的远不止于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它损害的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助长的是虚伪与投机之风。当公众人物不顾事实前后、不分立场左右,只选择最能引爆情绪的角度发声,他们实际上是在解构公共讨论的严肃性,将之降格为一场又一场的“炒作—遗忘”循环。而这既无益于解决问题,更无助于推动行业进步或政策完善,唯一受益的只有收割流量的一方。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平台与社会共同建立起更健康的舆论监督生态。国家应当依法加强对网络言论的规范,对故意制造对立、散布不实信息、操纵舆论走向的行为进行必要规制,引导公众人物珍惜话语权、负责任地发声。同时,广大网民也应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网红言论,不被轻易煽动,共同守护一个清朗、真诚、追求真相的数字空间。

       说到底,流量没有善恶,但使用流量的人应有底线。拒绝“流量血馒头”,不仅是要抵制某个网红、某次争议,更是要对那种以撕裂社会、消费信任为代价的获利模式说“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诚信、更加理性、更敢于求是向善的社会。

相关帖子:
关于预制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接连发声!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