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野史当信史?别再让AI胡说八道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明朝使臣质问帖木儿为何不进贡”,到“钱大钧枪击军统湖北站副站长”……这些直戳网民“爽点”的说法既生动又有趣,配图配字、煞有介事,有时还会附带原始出处和参考文献。简单查证不难发现,这些说法要么凭空编造,要么对史实有着严重曲解,而其列出的“出处”和“文献”,同样是子虚乌有。更让人吃惊的是,当读者尝试向AI工具问询这些内容时,它们居然给出了一本正经的解释,仿佛不是段子,而是信史的一部分。(5月2日 《中国青年报》)

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信息传播领域,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风险。《中国青年报》报道的“AI把野史当信史”现象,不仅揭示了算法操控下的信息失真危机,更暴露出数字时代历史教育体系与伦理规约的双重缺失。

当前,AI文本生成技术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多数模型依赖点击率等量化指标进行优化训练,导致输出内容呈现“戏剧性>真实性”的传播特征。例如,AI生成的“明朝使臣质问帖木儿”,通过嫁接真实人物、虚构对话及伪造文献注释,形成具备学术型表述特征的伪历史文本。为迎合大众口味,AI生成的内容又呈现“标题党化”倾向。

为何荒诞不经的故事能如此迅速且广泛传播?一方面,历史本身的严肃宏大叙事往往被大众视为枯燥和无趣,人们潜意识里渴望从历史中发掘出新奇、博人眼球的故事,以满足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内容平台和商业机构为追求流量与利益,利用算法对这类戏剧性内容进行重点推送,而AI技术又因训练机制缺陷,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此类“野史”,使得虚假历史故事得以快速扩散。

需要明确的是,AI生成的“野史变信史”和影视剧里的《戏说乾隆》《戏说慈禧》完全不同。戏说类影视剧明确告知观众是“说着玩的”“闹着玩的”,而AI却宣称“这是真的”“有据可查的”。我们需要警惕AI将野史当作信史传播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出错的不仅是AI的胡说八道,还有使用AI并对其生成的“野史”加以传播的人。

近日,知名历史学者于赓哲在微博上吐槽:“历史粉圈就是善于曲解史料、自嗨,中文语料库就这样被污染了。AI搜到之后常把这类东西作为信史,这才是现在值得担忧的。”当AI系统持续输出“朱元璋微服访欧洲”“李清照的跨国恋情”等所谓“历史故事”时,这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恶性循环,终将威胁历史叙事的客观性根基。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将野史误作信史,青少年是受危害最大的群体——这种错误认知可能会让他们坚信“就是这么回事”。

对于“AI 生成野史”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始料不及”的惊讶和“史料不及”的被动应对上。而是需要在AI时代守护历史的真相,不让虚假的历史故事混淆视听。

作者:郭元鹏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