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又迎来了国际儿童节,这一节日是为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以及其他死难儿童、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的。七十余载后的世界发生沧桑巨变,儿童节的意涵也变得愈发丰富。这一节日已不再专属于孩子,大人们也都在此刻返璞归真,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儿童节”。 曾几何时,稚气未脱的我们无限遐想自己的未来,想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医生、教师……纯真让我们不必量力而行,不必自我评估,不必考虑世俗眼光而大胆造梦,更不必为自己脱口而出的许诺承担过多。这便是童年,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想要快些长大,但又不必担忧长大需要付出的代价。 成年的我们时常回忆童年往事,黄昏的街道、夏日的鸣蝉、夜晚的故事,熟悉的意象不断浮现。但现实的重力总会将浮想联翩的我们拉回地面,继续做“大人该做的事”,这种浮想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奢侈。“内卷”“小镇做题家”“淡人”“电子老人味”,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无声地诉说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种种不幸。我们时常念叨想要回到童年,既是为了暂时远离社会的“毒打”,也是为了弥补人生的遗憾。 但若将弥补遗憾的雄心壮志放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真的合理吗?“作业写完了吗”“曲子练习了吗?”“英语课文会读了吗?”这一代大人各有各的烦恼,但孩子们也未必无忧无虑。自己童年时未竟的梦已变成望子成龙的殷殷嘱托,却未曾将心比心,童年时的自己又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这些叮咛。我们又是否给过他们机会,去表达那些看起来十分幼稚的梦呢?童年本该是孩子们自由生长的黄金期,而非大人们揠苗助长的干预期。不如将那份语重心长变为自我反省,反省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儿童节这一天,大人们不妨卸下担忧、丢掉烦恼,少些内耗,化身为“大孩子”,享受自由洒脱的味道。重庆市渝中区有一家“时光里小卖部”,店主陈雪已是13岁孩子的妈妈,但她童心依旧,不断收集着童年时期的各种玩具与物件,并在儿童节这天送给自己和孩子一只小熊。如此看来,童心无关年龄,无关阅历,只在于你是否愿意接受与童年的想象相去甚远、依旧平凡的自己。 王小波曾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写道:“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孩童时期的眼光里总是纯真,他们只在乎自己所爱的,因此问题总会变得简单;长大后的我们眼光里却总是思虑,我们会关心很多人、很多事,但单单忘记要好好爱自己,许多问题总是难解。 因此不妨在这样的日子里与童年的自己和解,不管那个自己幸运或是不幸。保持童心,少些精明世故,多些坦率自然,长大的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糟糕。 作者: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