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榆林吴堡县委党校给本地党支部书记开展培训期间,在食堂推出了“清廉餐”,包括名为“黑白分明”的木耳炒山药、名为“清清白白”的素炒白菜以及被称为“清廉本色”的炒藕片等菜品,引发热议。7月21日,通报称,已责成党校进行全面整改,对党校常务副校长作出停职处理,同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形式主义问题排查整治,切实改进作风,提升工作实效。 根据此前相关新闻报道,吴堡县委党校的初衷是想“让学员们感受美食中的廉洁文化”。但公众并不买账,而是质疑此举是否有形式主义与作秀的嫌疑:几道平平无奇的家常菜,就因为起了个跟清廉沾边的菜名,党员干部吃下去就能“由内而外”地感受到“廉洁文化”了?可谓“思之令人发笑”。 廉政工作和廉洁教育需要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但切不可本末倒置。三国时期,东吴的陆绩担任郁林太守期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将贫瘠的岭南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陆绩为官清廉,他卸任北还之际,除了简单的衣物与书籍外,别无余物可带。由于行李太轻船只不胜风浪,陆绩只能让船工搬取一块大石头作为压舱石。这块石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廉石”,至今仍被立于苏州文庙的明伦堂前,供后来者瞻仰缅怀。 古往今来,凡观“廉石”者,莫不为陆绩人品之高洁所感动。“廉石”之所以出名,并非这块石头叫什么,而是它的主人与其背后的故事。廉政建设也不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更没有一吃见效的“仙丹”,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从思想上让党员干部意识到保持自身廉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制度上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从行动上多干实事为广大群众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是比“报菜名”更值得思考并付诸行动的命题。 廉政建设不是形式主义,吴堡县委及时叫停“清廉餐”,开展形式主义问题排查整治,是对公众关心问题的及时回应。各地开展廉政工作和廉洁教育,也应以此为戒,将功夫落到实处,实现廉洁文化的广泛覆盖和有效覆盖。 特约评论员 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