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79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官不聊生”是谁的谦词?

[复制链接]

2037

主题

2984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84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3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官不聊生”是谁的谦词?



    十八大以来,由顶层部署指挥的党风廉政建设提速加力,自上至下掀起反腐风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同时,为切实做到法治反腐、制度反腐,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新法规严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共同意志。

      

    在抓大不放小的治党惩腐新形势下,官场生态为之改变。不期而至的“紧日子”让一些执掌权杖的人强烈感到不适,甚至有随时可能被颠覆的危机感。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从政为官的选择。有的认为“清规戒律”太多太严不堪约束,有的对失去灰色黑色收入深感失落,有的对特权冻结不再威赫风光难以容忍,有的唯恐东窗事发惶惶不可终日。曾经有人神志错乱将倒台贪官人数比对矿难工人,称“出事”官员比出事死难的矿工多几成,胡说当官比下井更危险。最近更有人作出“公务员不好当”的结论,哀叹“官不聊生”!看来当官成了畏途,莫非哪一天政府也会人去楼空?

      

    数千年来,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朝中不可一日无官。今昔“主”、“官”应有本质区别。其实辛亥革命时早有“公仆”之称。民主开国时,即以“干部”取代“官”谓,直到改革开放后更名为“公务员”,加上“干部”、“公务员”即“人民勤务员”的解释,让百姓十分亲切千般信赖万分幸福!只是无论上层还是基层,对“官”的情结终难割舍,处处要有“官兵”“官民”“双轨”等许多的分野。这在集权而又失控的情形下,官本意识难免完美自律,尚不知有多少官员能真正做到“慎独”。为此,晚清名臣李鸿章一言蔽之:天下最易者为者,官也!李中堂这话的深意或许包括官员最易邀功获美发财之类。如今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社会,“官”代表民众的根本权力和利益,其责义是什么,该有怎样的道德意识和价值作为,这些大百科大道理比普通百姓更懂,不说也罢。

      

    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是现代官员的口头禅,但有不少人并非知行如一,成了与人民“楚河汉界”对立面,甚至有“企图”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的雷语。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言,那些雷语者简直连封建士大夫都不如;尽管先前是帝皇私家天下。回观当下的所谓“官不聊生”,简言之,原因无非是官员们过去太好当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我也来说几句吧!人生苦短何必为这小事儿记仇呢?开朗就好、想开一些、看开一些。其乐乐不如众乐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主题

213

帖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5875
沙发
发表于 2014-1-14 10:07:59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官不聊生”,而绝不应该是民不聊生。我与一位杂文界朋友讨论过“官不聊生”的含义,他解释得很精当:“官不聊生”不是说要把当官的弄得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而是说为官者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地为人民服务,无疑会筋骨劳顿、心态疲苦;同时还得面对百姓、媒体和议会的监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不是“官不聊生”吗?   朋友的诠释令我折服。是呀,意识到“官不聊生”是一种高境界。龙应台就有这种境界,她说:“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可能辜负的人越多。有权的人要慎重,要谦卑,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文人可以快意恩仇,官却必须忍辱负重。”她在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时对此体验刻骨铭心。古代大概也有这种境界的官,记得《辕门斩子》中杨元帅因儿子杨宗保在战场上出了问题,要对亲骨肉军法从事,压力铺天盖地而来,唱出了:“戴乌纱好似愁人的帽,穿蟒袍又好似坐狱牢。穿朝靴好似绊马索,系玉带好似捆人的绳。不居官吏不受害,吃一日俸禄担一日惊。”在那样的时代,这是忠臣的“官”念。历史告诉人们,从古到今,凡是“官不聊生”的时代和地方,老百姓就安居乐业;凡是当官的骄奢淫逸的时代和地方,就民不聊生。古有海瑞例,他在任淳安知县时,自己磨谷脱粒,自己种菜,百姓安居乐业。今有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等。那位被老百姓称为当代“黑脸包公”的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峰,没有出过国,他在讲到为何不出国时说:“一个农民种一年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的本钱,一年的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这就是说,100个农民忙活一年,就供我出去走一趟,我不能这样做。”他还说过听起来难听但很在理的话:“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卖七八百块钱,作为一个国家干部,不为老百姓办事,那老百姓养我们干什么?”   行文至此,刚好读到《人民日报》一篇忆前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的文章,宋德福的克己精神感人肺腑,他从来没有收过别人一分钱、一包烟;出差不要补贴,夫人从福州到厦门看看,自己买票坐大巴,自己掏钱住旅馆;儿子结婚静悄悄,不办酒席,怕别人利用这个机会送红包;清廉胆正,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敢保证一点,我没有以权谋私。”试问,当下有几个官员敢拍这种胸膛的!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过程中,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廉洁奉公的干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说的“不能亏待好同志”。什么是好同志?无私、无畏、无求、无声、无争是也。领导干部要树立“民为父母”而不是“官为父母”,“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的意识,做到敬民如父母,为民办实事。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官也富裕,民也富裕,官民都幸福。但在富裕、幸福的进程上,应该先民后官,就是古训说的官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实现这一点,健全制度与机制当然至关重要,但是,在整个制度没有健全时,“清官”是老百姓的最大希望。电视剧《纪委书记》的主题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天要阴了盼天晴,人要渴了盼甘泉,世上遇见不平事,老百姓盼的是清官。”作家张平对“清官”的观点是:“我们这些文人坐在沙发上聊天时,有什么权利指责百姓们的清官梦?”我认同此论。     亦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板凳
匿名  发表于 2014-1-14 14:27:33
估计要喊这日子没法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地板
匿名  发表于 2014-2-7 10:45:09
官肥民瘦,民瘦官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