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岁少年哭诉被开发商逼得走投无路:谁该为此买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21: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和光
近日,一则“15岁男孩网上哭诉求助”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
据媒体报道,微博用户@平顶山刘某琨发视频爆料称,2017年开发商要求拆除他们家房屋,其父亲本来残疾,以压面条为生,最终拆迁协议没有谈拢,其父亲在卖面条的路上被多人暴打住院,最后迫不得已签署了协议。但开发商至今都没有履行协议。当地有关部门回应称确有此事,但是没有视频中说的那么“夸张”,打人者已被判刑,赔偿了数十万。涉事房地产公司正在破产重组,当地政府也在出面协调。
少年哭诉的画面刺痛了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残疾父亲被殴打后卧床多年刚刚离世,爷爷奶奶瘫痪在床,自己辍学在家,一家仅有的房子被拆后只能借住在姑姑家……这其中任何一件事单独拎出来,放在一个15岁少年肩上,恐怕都是不可承受的重担。然而,这却是平顶山这位少年现在所要面对的全部人生。
面对汹涌舆情,当地政府很快就做了回应。当年打人的已经被判了刑、给了赔偿,涉事房地产公司在破产重组,有关部门也在协调出台挽救方案,同时还表态会进一步帮扶、救助刘某琨一家,从目前来看,当地政府对这件事的处理也算尽职尽责,并无不妥之处。
然而,这些并不能平息“少年哭诉”带给舆论的冲击和震撼。在社交平台,很多网友都留言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该判刑的都判刑了,能处理的都处理了,人们为何还如此愤怒?
除了对这位15岁少年发自真心的同情,深埋在这些情绪背后的,是民众对房子、拆迁的敏感和焦虑,是从制度上斩断为“黑心”开发商投资风险埋单的渴求。
平顶山的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肇始于2011年,推进到现在,对当地的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因为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这个民生项目如今已然成为错综复杂的难解之局。当牵涉社会多面的沉重话题,从一个花季少年口中讲述出来,民众被点燃的情绪之外,恐怕还有更多未竟之问。
比如,早在2011年就已颁布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确规定,“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而到了2017年,刘某琨的残疾父亲“因不同意拆迁”还是遭遇被殴打、家中被打砸,这背后映照出的是否是当地尚待健全的法治环境?虽然打人者已经被刑事处罚,但是与涉事开发商是否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涉事开发商在事后仍能继续主导该项目,是否合规?刘某琨一家到底什么时候能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赔偿金?除了哭诉的刘某琨,平顶山还有多少深陷这一困局的家庭?
当然,民众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从制度上避免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为“暴雷”开发商买单的局面;当个体遭遇系统性风险的“一粒沙”,除了发视频哭诉,还有什么抗风险能力?
房地产商业开发项目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有风险很正常,但是一旦遭遇楼盘烂尾,为何最受伤的总是最弱势的购房者?当“开放商无良”与“业主求助无门”紧密相连,“请政府给个交代”往往就成为民众最直白、最强烈的诉求,而这考验的当然是公权部门行政治理的智慧。
靠残疾父亲压面条维持生计的刘某琨,原本可以像同龄人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如今,却因为拆迁而遭遇幼子失怙、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针对刘某琨这样的家庭,当地有关部门在做好帮扶之外,也别忘了用实际行动来满足民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追求。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