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在校大学生若只是拿着一本书上课,可能要违反校规了。近日,广西南宁学院开展“书包工程”,要求学生背书包进课堂,引发热议。有同学认为背书包更有仪式感,也有同学觉得不喜欢也不用强制背。校方回应,此举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拿一本书去上课有点吊儿郎当,学生要有学习的样子”。(3月4日梨视频) 眼看上课时间快到了,才随手拿上一本书向教室冲刺,这可能是不少大学生都有的经历。在时下的大学校园,学生手拿书本上课的现象,其实很普遍。南宁学院开展“书包工程”,要求学生背书包进课堂,其针对性并不难理解。只是,这样的要求,又难免再次被网友归类为“那些年,我们见过的奇葩校规”之列,引发争议是可以预料的。 诚如有部分同学所认为的,背书包上课,更具仪式感。但既然只是仪式感,而无其他更多的实质性价值,就完全不必进行强制要求。毕竟,对仪式感的追求,因人而异。相较于中小学阶段,大学本就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行为风格,只要不逾矩,都应在可以包容的范围。而一个有人手拿书本、有人背着书包的多元化校园“风景”,也无疑更契合人们对于大学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的想象和期待。 更何况,到底是拿着书本还是背着书包上课,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其实并无必然联系。至于校方认为,“拿一本书去上课有点吊儿郎当”,恐怕更像是一种管理“强迫症”下的偏见或者说是“玻璃心”作祟,经不起推敲。 这些年,不少奇葩校规屡遭争议。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症候就是管得过细、过具体,构成对合理管理边界的突破。这种管理取向,其实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足,同时批评大学生的独立性不够;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似乎又都在沿用同一套过度的管理理念,比如要求学生行为必须“整齐划一”,必须要有“某个样子”,以至于让人感叹,一些大学仍然在把大学生当小学生来管理。这显然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近年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高校,都提出要加强教学管理,实行“宽进严出”,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不少具体措施。这本来是好事。然而,这其中需要警惕部分学校,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业考核,变成对学生具体行为的非必要干涉和约束。如若此,不仅无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能伤害校园的开放、多元文化。就以“书包工程”为例,让学生背书包上课,若只是追求让学生“有学习的样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这里面的问题与界限,着实值得管理者好好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