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药神》火了,火得一塌糊涂,甚至很多还没看电影的网民已经对其中许多经典台词倒背如流。有的人说这部片子能排进华语影史前十,有的人说这部片子提前预订了年度最佳华语电影。为何评价如此之高?恐怕根子就在于它戳中了太多老百姓内心的那处柔软——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是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戏谑背后其实是一声无奈的叹息。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一些特效药进口药价格极高,有的患者为了续命吃没了房子吃垮了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能从国外给患者带来“仿制药”的人自然成了“药神”。这可不纯粹是电影人的创作,那个替患者买来低价“仿制药”的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人物的,那就是曾因帮那些吃不起正版药的患者代购印度仿制药而被起诉的“药侠”陆勇。
“药神”也好,“药侠”也罢,都是一种不正常的存在。正如许多网民所说,如果能吃到便宜点的特效药,谁会去冒险选择仿制药?在有希望治愈的情况,谁愿意去死?谁愿意失去亲人?所以说患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药神”,而是那看起来高不可攀的“神药”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当“神药”只是在疗效上“神奇”,而不再价格“神奇”,“药神”也就不会再出现和存在了。
当然我们也听到,很多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认为特效药研制不易,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若任由低价仿制,长远来看会让医药界失去继续研发的动力和可能,长远来看不利于医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这个道理也没有错,但各种“神药”的成本就真的只能由患者自己来买单吗?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因为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格列卫的降价和被列入医保、国产仿制药的上市以及进口抗癌药物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单纯靠天价药续命的时代终于终结。也就是说,没有人会因为贫穷就被剥夺生存的权利,吃不起天价药的穷人不再只能等死。
相信在未来,患者们需要的不再是什么“药神”,各种“神药”也会慢慢卸下它本不应该背负的那些诸如“只认钱”和“喝患者血”的骂名。愿天下再无“药神”,愿人人都能吃得起“神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