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向压岁钱地图”背后的生活态度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0:0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节前网络流行的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热议,广东因为平均50元的压岁钱水平,被称为一股清流。2月28日,该机构再度发布一张“全国反向压岁钱地图”,广东以3500元的水平登上榜首,广东人“反哺”长辈的能力再获网友点赞。对此,记者采访的几位广东人表示,可能实际数额会更高。“以前每个月住在家里,都会给爸妈交家用,虽然不多每次只有1000多元。”家住天河区的广州市民王小姐称,自己今年给父母的红包是五位数。(3月2日《新快报》)

正月十五过去,年味就算淡下来了。不过,与红包有关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息,作为一种情感中介,给多少,如何给,什么时候给,收到了多少……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前一轮“全国压岁钱地图”的讨论里,广东人过年红包数额平均最少,几乎无可争议,是个不需要调查就能得出的结论。毕竟广东人所谓的“逗利市”,你逗我,我逗你,大家热热闹闹,图的是个开心,是个吉利,并不同于其他省份厚重的压岁钱。有些地方动辄几百,更有人一出手就上千上万,与其说是压岁钱,倒不如说是一年不见之后的情感集中表达。当然,也有人就是炫富。

至于“全国反向压岁钱地图”,首先这个概念设计得就不是很好。也许出发点是为了突出晚辈对老人的反向关怀,但“反向说”太过用力,着实误解了压岁钱的本意。压岁钱这个概念原本就指两种形式的红包年俗,除了长辈给晚辈的,另一种就是晚辈给长辈的。在后面这种情况里,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给老人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除此之外,“反向压岁钱地图”数据如何得来也很可疑,不同于公众对“逗利市”的一般认知,晚辈给长辈封多少红包,通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并且,各地由于收入差异,也不具有可比性。

而无论给长辈封多少红包,我更关注的是,年轻人此举反映出来的除了孝敬长辈之情,有些还包含对个人与家庭生活之间的清晰界定,即知道彼此的边界在哪里。如一位广州受访者所言,她工作后还住家里时,每月都会给爸妈交家用,“虽然不多每次只有1000多元”。这番话表明,相比一些“啃老”案例,另一些年轻人已开始表现得相对自立,知道通过个人努力独立谋生,而不是在成年后还给父母制造太多麻烦,更不把工作后吃家里的、用家里的视为理所应当。这一点恐怕是比红包数额大小更值得称道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

其实作为一种民俗,怎么封红包、给压岁钱,都是多年习得的结果。对于收受双方而言,大家开心就好,适应就好。切莫把压岁钱变成一种负担,不然只能让已然变淡的年味,进一步变得没味。至于所谓的“压岁钱地图”,不过是商家刻意制造的概念,较不得真。若以此作行动指南,恐怕就要闹笑话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