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逢灾必捐”真的好吗

[复制链接]

890

主题

129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30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9:08: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捐款仪式化让慈善陷入了“唯数字论”的误区,人们会把名人们的捐款数额拿到台面上来“排座次”。


如今的灾难性事件,已经越来越密切地与慈善——准确说是捐款——联系在一起。最近有两则新闻:一是在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之后,有很多网友跑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微博,齐声呼吁他“至少捐一个亿”;另一个是,网曝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发文要求教职工捐款,方式是从职工工资中扣除。

这两则新闻都引发了巨大争议,前者被认为是网友对马云进行“道德逼捐”,而后者则属于典型的“行政逼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违自愿参与慈善的本意。这种胁迫式捐款非但不利于慈善文化的形成,反倒有可能让更多人远离慈善。不过,更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如今这种“逢灾必捐”的趋势真的好吗?

那些在灾难中蒙受损失的人,确实需要救济。不管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是危化品爆炸等非自然灾害,都会让很多人痛失亲人或一夜返贫。在物质上资助那些不幸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这也正是每次灾难发生之后,都会有很多募捐倡议(包括“行政逼捐”)的重要原因。

但现在的问题是,灾后捐款已经越来越沦为一种仪式,而且越来越不单纯。比如,每次灾难后都会有很多娱乐明星、社会名流慷慨解囊,动辄捐出数百万元、上千万元善款。在当前的娱乐工业中,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塑造公共形象的常用途径,成为一种能够加分的姿态,这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质疑某些明星拿捐款炒作。

捐款仪式化让慈善陷入了“唯数字论”的误区,人们会把名人们的捐款数额拿到台面上来“排座次”。如果某一个明星或企业家捐得比较少,还要接受舆论的拷问;如果一分钱都没捐,更会像马云一样成为网友声讨的对象。这种扭曲的慈善观,让所有行善之人不得不高调、不得不谨慎选择捐款数,显然是不正常的。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灾后捐款,沾染了浓郁的行政色彩。在一个单位之中,局级干部、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各捐多少,都是有层次和梯度的,下级一般都不敢比上级捐得多。这种行政化的捐款往往还会有“指标任务”,或者成为不同部门之间比拼的项目,很多被要求捐款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

“逢灾必捐”的文化一旦形成,每次灾难之后的善款都会有比较可观的数字。但是,在当前的慈善管理体制下,这些善款的使用情况却是一本“糊涂账”。一些政府部门似乎也有意借助慈善的力量,转嫁自己的一部分责任。而对一些小的慈善组织来说,意外地获得一笔巨额的捐款,很可能意味着一次严峻的挑战。

出现灾难就捐款,虽然是一种很便捷的参与慈善的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其实并不利于成熟的慈善文化的形成,甚至也不利于慈善组织的成长。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引导公众以更恰当的方式扶危济困,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参与慈善,既是各个慈善组织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点。文/汤嘉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