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大工友夜校停办,说知识无用武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19:0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背景:“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夜校,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谢谢同学们的服务。”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后勤工友在给该校社团组织“新光平民发展协会”一份《声明》后的留言。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这所曾登上《人民日报》的“人民大学学生为人民办的”学校,走向终点。

华商报发表乔杉的观点:据了解,从上学期起,参加新光夜校的工友数量开始缩减,而原因则是工友们讲的,“每天的工作都很劳累,下了班以后在宿舍一动也不想动,门都懒得出”。这可能只是一个为找而找、有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当年的人们到夜校学习,难道就没有面临工作、休息和学习的矛盾吗?或许我们也不应责怨人大的后勤工友,正如新光协会在《声明》中所讲的,“夜校对于他们而言处于太高的需求层次了,尤其是在社会不能给予这些知识以现实价值上的反馈的情况下”。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对这些工友来说,知识很难变现,特别是通过现实价值的方式反馈出来。对普通工人来说,他们很难通过读夜校拿到国家承认的文凭;即便拿到文凭了,国家承认,社会也未必承认,企业更未必承认;即便承认了,他们年龄也往往大了。对其中很多人来说,若从改变生存处境考虑,上夜校意义真不大。这体现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上升渠道问题。

与人大工友夜校停办新闻对应的是,范雨素这个名字这两天持续刷屏。虽然也有人轻蔑地说这个44岁的育儿嫂写得东西很一般,是鸡汤文,甚至嘲讽说她“火”了是城里人缺农家乐,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被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同样有对文学或知识的追求,哪怕这样的人似乎不多,终归是有的。人大工友夜校因为“没人上”而停办,不意味着知识的大门对工友们关闭。事实上,几乎每所大学里都有“蹭听”课的人,而且晚间上课并不少见,不单单是工友,如果有谁想利用业余时间学点知识,总是有机会的。当然,学以致用以及知识变现是个问题。范雨素写东西,也说过原本只想挣点稿费。我想说的是,知识是厚积薄发的,那些去大学里“蹭听”课的人不可能立刻获得物质回报,知识对人的改变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如果有两个育儿嫂,一个谈吐似有内涵,另一个说话感觉粗俗,城市里的雇主会倾向于选哪个?懂得科学育儿的“金牌月嫂”的月薪不是令许多白领都自叹不如吗?再看工友,若有人常听大学教授讲职场案例、脑瓜变得更活分,有人只会下班喝酒解闷、看快手点666,你觉得哪个人今后更有上升潜质?学习未必要以学历来证明,变现可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实现。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