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区有了新“挑夫”:传统挑山工如何“换挡”前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五一”假期,全国的名山大川迎来一群特殊的“工作人员”——智能机器人。泰山脚下,能让游客爬山更轻松的登山助力机器人成为抢手货,租赁点前排起长龙,33台设备早早被抢租一空;盘道上,负重前行的机器狗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从红门到山顶的运输任务,比普通人快了一倍。在衡山景区,背着“红牛”饮料穿梭来去,还能说话逗趣的“机器狗”,引得孩子们驻足观看,十分惊喜。(5月2日 极目新闻)

当机器人开始往山顶运货时,山道上走了几代人的挑山工们,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这场看似简单的工具更替,背后藏着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难题:机器跑得越来越快,那掉队的人该怎么办?

如今,智能机器人以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和高效的运载能力,颠覆了延续千年的人力运输模式。当机器狗轻松驮运数倍于人力的货物,快速穿梭于山间,传统挑山工依靠体能换取生活资本的劳作方式,在科技力量的对比下,愈发显现出时代更迭的沧桑感。

科技替代带来的阵痛从来不是简单的岗位更迭。九华山景区引入运输机器人后,年过半百的挑山工需要用智能手机学习外卖接单,他们的困惑代表着被时代列车甩下的群体困境:劳动者该如何重构生存技能?

时代要进步,有些取舍不得不做,但前人的付出与奉献更不该漠视,破解这道文明考题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可将挑山工转型为设备维护员、路线规划师和民俗文化讲解员。这种转化不仅保住了劳动者的饭碗,更将传统技艺升华为文化IP。当挑山工开始讲解“扁担上的风景”,他们肩头承载的已不再是单纯的货物,而是正在消逝的文明记忆。

现实中,许多从体力劳动中“退役”的劳动者,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时代:有人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技术指导,有人凭借对地域的熟悉成为文旅向导,还有人把传统劳作智慧编织成文化故事。这些转变印证着,只要社会给予转型支持与发展空间,被技术替代的劳动形态,完全可以在新时代找到新的价值锚点。

当机器扛起货物时,该让那些被替代的手脚,稳稳接住时代递过来的新扁担。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只不过曾经压弯脊梁的担子,如今变成了手机里的新地图。

来源:红网作者:魏义佳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