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E人优先”“P人勿扰”,这是在招聘还是算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MBTI是INFP(内向型、直觉型、情感型、知觉型),在某招聘软件上投了很多公司,被问MBTI以后就都没了下文。”应届毕业生小玉告诉记者,她在网上看到有人分析说“N会让人觉得你好高骛远、F会让人觉得你情绪化,P会让人觉得没规划爱‘摆烂’”,而自己恰巧3个全中。专家提示,把“性格”当作招聘门槛,不科学更可能违法。(3月17日《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记者在多个线上招聘平台调查发现,不少公司的招聘详情中都有“随简历提供MBTI性格测试结果”“E人(外向型人格)J人(判断型人格,有计划、讲逻辑)优先”“P人(知觉型人格,灵活、随性)勿扰”等对求职者MBTI的要求。有求职者甚至因为“性格测试结果”连面试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从表面看,企业试图通过性格测试更全面地了解求职者,似乎是为了找到与岗位和企业文化更匹配的人才。他们认为不同性格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性会有所不同,比如外向的E人可能更适合需要大量人际沟通的销售岗位,而内向的I人或许在专注于内部数据处理等工作时会表现更佳。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特的,几个简单的字母也无法定义所有人的性格。如果执迷于“性格测试”,可能会与需要的人才,甚至是迫切需要的人才擦肩而过。

性格差异固然是存在的,不过如果企业把“性格测试”作为录取人才的标准,作为招聘人才的门槛的话,恐怕被毁掉大好前程的就不仅仅是求职者了,还有企业自己的大好前程。如此设置录用条件,是招聘还是算命?性格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仅凭借所谓的性格检测,真的能得出准确且完美的数据吗?这与以往出现的“以貌取人”有多大差别?

人的性格不同,并不意味着工作能力的不同。什么性格的人,都可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难道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等,都是“某个特定性格的人”?恐怕未必。企业招聘人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是不是人才”,而不是“是什么性格”。

更为重要的是,将性格作为招聘门槛可能涉嫌违法。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避免陷入“伪科学”的招聘陷阱。

作者:郭元鹏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