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可通俗,但不能庸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1:2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月14日,某综艺节目正式播出。由于聚集许多争议人物,不少网友吐槽:“现在做节目只在乎热度,黑红也不在乎”,“这年头演员是什么,没门槛的职业吗?”

近年来,一些综艺节目逐渐走向以争议人物制造话题的“黑红”模式。制作方前期通过邀请自带黑历史的艺人引发讨论,再用恶剪制造话题冲突,达到快速的热度飙升;后期洗白路径呈现套路化,安排争议人物通过逆袭剧本扭转形象。这种饮鸩止渴的运营模式,是行业创新力衰退的体现,看似收割了红利,实则使综艺节目沦为快消品。

文化行业的流量焦虑,也影响着观众的审美需求。当“审丑”成为常态,失德艺人轻易复出,是否会向青少年传递出“娱乐圈犯错成本低”的错误信号?这种异化的互动关系,消解的不仅是表演创作的艺术性,更是社会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

观众急切呼唤既有热度又不失深度的良心综艺。事实上,当代年轻观众对“真实感”需求已经在逐步上升。以《花儿与少年5》为例,该节目弱化剧本冲突,展现嘉宾自然互动。人民网曾点赞此类节目“不撕不炒”,靠真实情感与正向价值观赢得观众。除此之外,《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作品之所以动人,也是因为守住了对专业的敬畏、对文化的诚意。《国家宝藏》四季累计播放量破百亿,且每季口碑持续上升,获得豆瓣高分。这些潜心打磨内容的节目呈现出“慢热长尾效应”,它们的突围成功证明了:观众从未拒绝深刻,市场始终渴望真诚。

娱乐产业本应是时代精神的镜像。唯有平衡商业与伦理,通过政策规范、行业自律与观众理性共同构建健康生态,才能实现文娱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广电须加强内容审核,抵制低俗化内容的同时支持文化类节目;平台不能再继续扮演流量至上的推手,需培养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偏好;媒体需清醒认识到,每一次点击与转发都是对行业风向的投票,应推动观众回归对“演技本位”的讨论,而非聚焦八卦话题。

娱乐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市场需要热度,更应有底线。流量终会退潮,真正的好节目从不依赖话题炒作。只有走出“黑红”的泥潭,内娱才能迎来真正的“长红”。

作者:鲁怡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