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更多“手绘指南”来感恩“隔代亲”

[复制链接]

7974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在南京财经大学师生朋友圈里,几幅“手绘指南”获得点赞无数!记者获悉,手绘画的作者是南财外国语学院的大一男生王宇轩,他的奶奶今年72岁。小伙子说,前段时间,奶奶买了部智能手机,对里面很多功能都很好奇。我手把手教了她几遍,可能是年纪大了,她还是不太熟悉。我就想画个图给她把步骤记下来。这样,即使我不在她身边,她看下使用指南,也能学会。奶奶不会乘坐地铁,平常在上海总是徒步或者坐公交,走了很多冤枉路。王宇轩又手绘了乘地铁指南,教奶奶怎么买地铁票,怎么投币,怎么取票,怎么找站台,下车后怎么找出口 …… 就想让奶奶也能享受到工具带来的生活便利。让奶奶晚年生活过得有质量!"(1月30日《现代快报》)
  从报道中看得出来,这位小伙子手绘的多幅智能手机使用指南、地铁乘坐指南,非常用心。不仅绘图内容详细准确,上一步与下一步的衔接自然紧密,而且手写的文字说明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辅以箭头指示,重要和关键之处的字体还用红色进行突出提醒。这些,应该能够让他70多岁的奶奶不太费力地就能够“按图索骥”,较为顺利地完成智能手机的使用和地铁乘坐的过程。送给奶奶“手绘指南”,比简单送些礼金,或买些流行、常规的礼物,一定更合奶奶的心意,更让奶奶高兴。因为,这样的新年礼物,是在用“心”替奶奶着想,专为奶奶而原创。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不少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在“隔代亲”中完成了人生的最初一步。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虽然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每天负责接送孩子,吃穿冷暖,无微不至。
  回报“隔代亲”,是亲情伦常的定有之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如为奶奶制作“手绘指南”的小伙子一样,做得那么用心、贴心、暖心。也要注意到,一些在祖辈家长的关爱、倾情付出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对父母感恩有余,而与此同时,恰恰忽略甚至忘记了在自己成长岁月中给其最初阶段呵护、挚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这无疑是一件很不应该、令人遗憾的事情,感恩和孝心,应该与“隔代亲”一一对应,而不应有缺失和空白,而让“隔代亲”成为单向付出。这不符合亲情伦理的涵义和要求,尽管祖辈家长们从来不求回报。
  如何回报“隔代亲”?我认为,首先,不能生硬、冷酷地跟祖辈家长在思想观念上进行顶撞,更不能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们。由于各自年龄和各自经历的不同,祖孙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并不能完全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个时候,要换位思考,在非原则问题上,尽可能地尊重和顺应老人们,切勿与老人们发生言语冲突,尤其是在讲究欢乐祥和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之时。其次,要着眼祖辈家长的实际需求,走进祖辈家长的内心,聆听其最真实的声音。一位网友的看法切中肯綮,“我们经常通过循规蹈矩的方式与爷爷奶奶沟通,过年或见面给点钱,以为足矣,而实际上我们很少进行深入的交流”,应该从“心”开始,从“新”做起,“以更务实的方式满足爷爷奶奶的需求”。
  不由想到,网络上曾经戳中了无数网友泪点的展现奶奶和孙子温馨互动的一组照片。“奶奶,我好像长咧了”,“你小时候也这样。”“奶,你给我改个潮牌棉裤呗”,“还要背带不?”……。这组照片中,奶奶与孙子各持一张牌子,场景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对话。最后一张最令人难忘,也最令人动容、最引人深思——孙子说,“奶奶,我还没有说完呢”,而旁边已没有奶奶的身影。因此,回报隔代亲,请快些,早些;请再快些!再早些!(南方网茅亩)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