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池州日报》报道,为强化景区文明管理,根据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管委会旅游市场整治活动要求,从6月15日起,九华山行政执法局对天台景区数十名挑夫进行综合考核,最终18名挑夫拿到九华山“挑夫证”,这些挑夫每天须持证上岗,并不定期接受执法人员检查。 随着现代化旅游设施的完善,各大景区的挑夫其实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多了。要从山下大批运东西到山上,一般都有机械化的方式。当然,挑夫依然是有的,在游客眼里辛苦异常的工作,恰恰是他们倍加珍惜的饭碗。像九华山这样的景区,显然不只18个挑夫,更多挑夫都被一张“挑夫证”砸碎了饭碗。 事实上,景区挑夫,几乎都是当地的农民,极少有外来务工者。允许他们进入景区工作,本身就是对景区占用他们田地甚至家园的一种补偿。但毕竟是在景区的地界上干活儿,景区自然有权对挑夫进行管理,不能慢待游客,不能乱收费,诸如此类。但除此之外,还专门要求考个什么“挑夫证”,未免有点多余。 一来,大背景应该是简政放权,能不用考的证就尽数不用考,挑夫主要是个出卖苦力的活儿,用得着像考律师证似的,搞个“职业资格证”考试么?“放管服”天天喊,可是做起事情来,首先想到的就是办证,就是设门槛,这很不好。 二来,“挑夫证”看上去是对挑夫的规范,持证上岗听上去也很正规,问题是,挑夫数量大幅减少了,等于是人为限制了市场竞争,挑夫数量越少,价格难免越高,这是市场规律。通过办证的方式,人为砸了很多挑夫的饭碗不说,同时也抬高了挑夫的市价,这当然不是好事。 强化景区文明管理,不是办证设门槛的代名词。诸如“会计证”之类很多职业证书,随着“放管服”改革都取消了,九华山景区却私设了一个“挑夫证”,不但完全没有必要,更有乱收费嫌疑。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言语上会说,行动上更要会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