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有科学的应急演练指南,又缺乏演练事故本身的预防机制。于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演练,便致使150余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身体不适反应。
9月18日下午,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天水市人防办联合组织该校初一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时,由于演练中道具发生故障,释放的烟雾过多,致使150余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身体不适反应,目前已送往医院救治。(9月19日《甘肃日报》)
在一个特殊意义的时间里,学校进行防空防灾的疏散演练,无论是安全教育的角度,还是普及历史的视角,都没有任何的错。尤其是基于演练的需求,使用一些道具,力求现场的逼真,这也是训练学生应急能力的基本需求。只是,在一个完全正确的时间里,为何一场初衷为预防事故的演练,竟制造了意想不到的事故。
这样的事故,并非演练所模拟的环境所造成的,纯粹是演练准备与组织方面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根据媒体所释放的消息,事故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烟起来之后,七年级那边有的学生从没有烟的地方快速下楼,有的学生为了好玩在浓烟集中的地方打闹”;二是“现场烟雾确实很大……烟雾飘过来闻着呛人,我们都捂住了口鼻”。
从这些直观的信息就可以辨析,学校对演练的组织是不力的。这既体现在学生并没有把看似逼真的演练当成是真的,其间的戏耍足以说明,学生事先得知的演练流程,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免疫,无法引起警惕。而这点,在绝大多数演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每一次演练的基本流程,肯定有一个事先告知的环节,既然告知了自然就失去了演练的逼真,无论环境模拟得多么良好,在效果上都无法达到演练本身的预期,而实际上,安全教育最怕的就是学生麻木。
与此同时,现场烟雾量太大,也说明了学校对演练准备不足。一场演练,需要多少道具,多少人参与,道具摆放的地点是否应当在学生紧急出去的楼道口,都需要在演练前做出充分的预估。然而,一个连道具使用程度都没有做到预估的演练,更加证明,犹如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把演练仅仅当作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草草应付了事。这当中,既没有科学的应急演练指南,又缺乏演练事故本身的预防机制。于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演练,便致使150余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身体不适反应。
这是极具讽刺的事。随着近些年学校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教育越发得到重视,但重视的方式,不是完成安全教育面任务,更应当是通过类似于演练的方式,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行为之中,这是基础教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赋予学生终身安全的能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应急疏散演练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抓手”。
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组织者的责任——要把安全教育课程化、制度化、常态化,但所有的前提和底线在于一切都是安全的,包括演练,至少不能拿着一场漏洞百出的演练,试图达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文/马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