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英文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费就要5万元。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的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中国青年报发表胡欣红的观点:一位家长曾以博弈论解释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势地位。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吗?绝无可能,只能互相主动增负,这便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烧钱式”教育既源于培训班的炒作,也有社会用人制度的唯学历问题、公办教育管理的僵化教条问题,更与家长的焦虑、攀比心理相关,但本质上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坚定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工作,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和校内放羊、校外厮杀的状况,就会变着花样持续上演。 一面吐槽孩子上太多补课班,另一面唯恐自己的孩子少补课;一面说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另一面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一面晒账单说养孩子开销大,另一面又试图通过“智力投资”的数额展现自己属于某一社会阶层;一面抱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另一面千方百计争抢优质资源;一面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另一面逃不出身处的怪圈……许多人就是这么怪,这么言行不一,这么无奈却又不得不自寻烦恼。将个人行为全归于环境使然很容易,但是,是否也是在为自己的作为卸责?一些家长试图将孩子培养成“全能龙凤”,有没有想过绝大多数人终归是平凡的大多数?在那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背后,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将孩子送上了那座拥挤的独木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