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接地气还需兼顾公众认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09:5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山东诸城市委领导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作风建设要“头拱地嗷嗷叫”的新闻在网上传开,就这个提法的含义和提出的背景,诸城市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2016年底市委书记桑福岭上任以来,诸城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就有了“头拱地嗷嗷叫”的这个提法,“这是当地的俗语,是一种接地气的说法,没有什么负面的意思,没有恶意炒作。”

十八大后,中央领导集体颁布了“八项规定”,其中之一就是改文风: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文风如何改?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政府公文,皆需摒弃官话套话,让人爱读、耐读,于是“接地气”一度成为热词,媒体倡导“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在“接地气”。

来自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最活泼,最富有生活气息。只有“接地气儿”,才能真正熟悉群众语言,学会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俗语若运用得当,会为文章锦上添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山东诸城,“头拱地嗷嗷叫”就是一种群众语言,是对脚踏实地、下死力气干活的一种比喻。

毫无疑问,当地党委政府改文风、“接地气儿”的作风值得点赞。但改文风,绝不是简单地引用群众俗语,而是在接地气儿的基础上,兼顾考虑到公众认知。不妥的群众俗语,会使公众认知,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闹出笑话。

“头拱地嗷嗷叫”,很容易令人想到某种动物的行为,这样的俗语,群众拿来开玩笑不但无伤大雅,还很生动形象。如果写进文学作品中引用,不失为生动鲜活。但政府公文与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精神”一词,有崇高之意。细究起来,某些形象高洁的动物,可以代表某种精神,例如“龙马精神”。但“头拱地嗷嗷叫”的形象显然大相径庭,纵然在当地群众俗语中有脚踏实地、下死力气之意,拿来当作精神的象征,显然不妥。

的确,对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就是“地气”,用群众俗语当作“改文风”“接地气儿”的抓手,也是大多数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但是群众俗语来自于群众,俗语中有很大一部分运用动物或者人体器官做比喻,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拿来接地气儿,未免与公众认知不符,令人啼笑皆非,影响当地政府形象。

自古文章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引用地方俗语写进公文,需兼顾公众认知,有的放矢、合乎时宜。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