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亲朋好友聚会多起来了。你们那跟亲朋好友吃完饭,付账的规矩都是怎么样的? 最近,有网友发现,热情豪爽的北方人付起账来没啥规矩,基本靠抢,抢到了就赚到了!(1月30日《齐鲁晚报》)
继买菜之后,“南方人不懂”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聚会后抢着买单,甚至由此引发纠纷和冲突。不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北方人抢着付账”给人一种北方人大方、仗义的感觉。聚会AA制在少数北方人看来,折射出南方人的算计与小气。
与北方人买菜的大手笔相比,南方人在买菜时的“小气”看似不可理喻,实际上却合情合理。北方冬季寒冷,新鲜食材供应短缺以及出行不便,让一次购买大分量食材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南方冬季依然有不少时令食材上市,交通出行也便利很多,既然买菜想去就去,一次何必买那么多昵?
“北方人抢着买单”既有北方人热情豪爽的一面,也有“另一面”。在一种区域性、地方性的认识中,抢着付账关系到一个人的“脸面”,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认同;当抢着付钱成为一种规矩、一种礼仪,不抢着付账就会显得另类、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就会遭遇他人的污名化。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和关系型社会,“北方人抢着付账”说到底就是为了塑造一种“重情义轻利益”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实际上,不仅“北方人抢着付账”,有些南方人也同样会抢着付账。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抢着付账向他人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看来,熟人圈子、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人们都互相拖欠着未了的人情;熟人之间不怕亏欠,最怕的就是“算账”与“清算”——当熟人之间不欠人情,也就意味着无需往来了;为了避免“绝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维系人情往来的互动链条;抢着付账就是在人情往来上做了一笔投资,讲究“礼数”的人们自然就会找机会去回礼。
聚会抢着付账没有原罪,却也要量力而行。一些人试图通过抢着付账来彰显自己“混得好”,想要通过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让聚会成为一个炫耀、攀比的竞赛场;那些总是喜欢“打肿脸充胖子”的人们,为了赢得“脸面”承受了太多。实际上,不论是抢着付账,还是轮流做东,抑或AA制,人情往来讲究互惠与公平的原则,只要大家都能遵守这样的规则,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抢着付账”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决定他们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里,我们要树立“和而不同”的观念,尊重多元化、差异化文化。正所谓入乡随俗,对其他地域的付账方式没有必要戴上“有色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