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更有西方学者将社会大局稳定与经济高速发展并称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两大奇迹。不久前,“中国有多安全”成为某全球知名网络问答社区的焦点话题,网友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是“非常非常安全”。在刷屏的网友留言中,“深夜敢独自出门”“没有枪支泛滥”“治安管理细”被频频提及。曾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外国朋友纷纷留言分享亲身经历,表示相比较生活过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经历更安全、更放心。(2月5日人民日报) “安全”是民众最起码的生产、生活和人身保障,是公民对国家最基本的权益诉求;“安全感”是幸福感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幸福感的必要保证。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最能体现优势。“中国最安全”绝非自我标榜,外国网友、政商人士通过旅居中国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经历,异口同声表达出“羡慕嫉妒恨”,不仅道出了中国“安全感”的不争事实,而且凸显出“中国之治”的特色和魅力,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安全感”彰显为民执政观。“国泰民安”向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国家观、人民观,“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社会境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就会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也就不可能有现实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一直把提高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够获得持续改善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执政思想和追求。 中国“安全感”彰显制度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越性所在。这一制度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和治理原则,也为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确保拥有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保持大局稳定奠定了强大的制度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十八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遗余力地构建社会公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2017年,中国是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上升到95.55%。这一组数字不仅是“安全感”的真切反映,而且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中国“安全感”彰显法治新境界。实现长治久安,制度优势是根本,法治保障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主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一个全新高度,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渐成社会广泛共识,法治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基本方略,按照十九大部署,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革命,为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可靠法治保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最基本保障和最基本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安全感”让国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具含金量。一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进程,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百姓更加安居乐业,中国“安全感”必将持续不断地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安全感”的实现也给世界各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助力构建和平、安全、稳定的国际社会秩序,也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式“安全感”满怀向往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