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有多少“奇葩证明”在“顶风作案”?

[复制链接]

6889

主题

6889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45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9: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继银行的“非故意损毁纸币”证明之后,“奇葩证明”又现身了。据媒体近日报道,为了领取一笔补助,84岁的退休老人丁大爷被要求证明自己还“活着”。无奈之下,老人前去辖区派出所请求开具“我还活着”证明。按照公安部规定,派出所已不再开具此类证明,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派出所最终还是为老人开具了证明,证明他的户籍仍在派出所辖区,也就是说,“他还活着”。

  该单位防止补助被冒领的动机不难理解,但为了证明他还是个大活人,而让老人要么亲去现场要么开证明,于情于理都欠妥当。于情,老人84岁,腿脚不便,而且这一趟路途也并不近,“亲到现场”于心何忍。要证明老人仍健在,负责发放补助的工作人员可以上门亲证,或者像不少网友指出的,让老人和当日报纸合影拍照、与工作人员网络视频等,都不失为更便捷也不那么冰冷的替代方法。于理,如果这笔补助是作为发放给老人的高领补贴等款项,发放单位本就有业务自行查明发放对象是否健在,畅通发放渠道,如此把查证的皮球踢给发放对象,难逃懒政之嫌。

  类似于“我还活着”的证明,办事单位贪图方便的意图明显,而且推责自保的动机也不难窥探:只要挡住了自身的责任“后门”就万事大吉,至于服务对象的事是不是更难办了,压根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尤其是,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取消“奇葩证明”,公权力部门都在“列目录”“砍证明”、积极“瘦身”的语境下,一个托管单位竟然仍要求出具“我还活着”的“奇葩证明”,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开具被列入“负面清单”的证明,竟成为“以人为本”之举,这种新形式的“人在证途”折射出“奇葩证明”的治理尴尬。这种尴尬,正是因为沉疴还未彻底清除,因而被钻了“政策夹缝”的结果。经过多次集中整治和自上而下的权力规范,是有部门不再开具“奇葩证明”了,但要求出具“奇葩证明”的地方并未禁绝。由此,治理“奇葩证明”顽疾,还需以更具威慑力的措施堵住荒诞的源头,让简政放权的政策红利不再被悬空。

  “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破“信息壁垒”、连接“信息孤岛”早已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如何在保证网络安全与公民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大范围的网络联通与信息共享,前进的步子显然还要迈得更大些更快些。除了自上而下的规范、管治和问责外,畅通自下而上的投诉、举报和监督渠道同样可以形成强大的倒逼力量,进一步挤压“任性”懒政的空间,尤其是让社会机构随意外伸的手有所忌惮。近两年,“奇葩证明”“被曝光-被质疑-被取消”的演进路径,也恰恰证明了舆论监督等渠道的有效与有力。

  不要再让“奇葩证明”成之为新闻了。因为,它的残存,只能证明现代化的公共治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而诚实守信的责任社会建设也仍在路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