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16: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对付自己,这就太不公平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西坡
  据科技日报报道,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于是大数据不光彩的一面就这样被揭开。而利用大数据“杀熟”,在行业内肯定早已不是秘密。
  坦白说,这事并不值得意外。俗语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比如我们出门旅游时,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黑心商家就可以趁虚而入。口音就是一种数据。只不过在大数据时代,“奸商”是用代码和算法对付你的,“杀熟”可以批量进行了。
  其实,消费者对大数据概念的附和,本就有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色彩。一些大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大数据技术,也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掌握你的消费习惯,就是为了从你身上挣更多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那么就是双赢的。但双赢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
  这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陷:非对称,不透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诞生之初,被视为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利器,但随着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去中心化成了幻想。现在的景象是,一批科技公司掌握了亿万人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所不包,但外界对它们保存、使用数据的方式却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在一次次被动地勾选“我同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切特征、习惯、历史都免费让渡了出去。在这些公司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如果说自己贡献的免费数据帮助科技公司训练算法,大部分人还不介意。但是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对付自己,这就太不公平了。在传统商业世界里,店家还会给熟客打折优惠,手握大数据武器的现代商家却玩起“杀熟”把戏,不能不说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从根本上讲,觉醒的用户们理应团结起来,从大公司那里拿回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不过,消费者人数虽多,但却极其分散,对他们进行说服、动员的成本太高。一方集中而多金,一方分散却每个人的利益较小,博弈结果显然利于前者。
  当下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只有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一下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定价方式,是否存在现行法律意义上的不公平。无论怎样这是一个教训,新技术不必然意味着美好,还可以意味着新套路。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