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别手机依赖 需要自我调适

[复制链接]

7974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09: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关注。在贵阳市58路公交车上,人人都在玩手机,唯独一个男生在看书,并配发了男生静静地沉迷于一本书的图片。(7月1日《贵州都市报》)

在互联网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低头族”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屏幕统治时代,许多人都将注意力投放在手机上;稀缺而清新的“孤独看书男生”,引发了公众对于阅读的讨论与反思。“孤独看书男生”并不是指这个安静看书的男生内心孤独,而是指像他这样沉浸在传统书籍里深度阅读的人太少了。

公交车上的乘客往往都是“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的陌生人。在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在社会信任缺失的今天,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许多人习惯采取一种封闭性、排斥性的自我保护,不愿意和其他乘客进行互动。为了避免尴尬,为了打发时间,许多乘客都会拿起手机,实现与自己的和解、与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移动阅读如火如荼。思考的惰性化与阅读的快餐化,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裹挟下,蜻蜓点水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尽管便利快捷,却缺乏深度与内涵,难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精神世界,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

工业时代的大机器生产,不仅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影响甚至异化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许多劳动者就像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了保障大机器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城市积聚着许多机会和资源,却也有更高的生活成本、更大的生活压力、更快的生活节奏,让不少劳动者身心俱疲。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一些人宁可花费时间与金钱去拓展人脉、实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也不愿意在“无用”的阅读上投入时间与精力。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们在享受理性选择和科技便利的同时,很容易被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进入所谓“理性的樊笼”。手机作为一种工具,不能反客为主。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欲罢不能的“低头族”不仅难以享受有品质的精神食粮,也影响了自己与亲人、朋友的情感互动;更有甚者,一些“低头族”马虎大意,让自己轻率糊涂地进入危险地带。

手机具有获取信息、互动交流、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能够排解我们内心的空虚与孤独,能够让我们显得更合群、与他人更合拍,能够让我们更加便捷地融入社会。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过度迷恋与依赖手机。对手机和社交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深度阅读、运动、陪伴家人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好吗?说到底,告别“手机依赖症”,需要更多自我救赎与自我调适。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