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中秋临近,在朋友圈、各大购物网站上,一些打着“养生”招牌的“网红月饼”走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月饼背后存在不同程度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关人士建议,应加强对网络上诸如月饼等时令商品的监管,同时消费者在选购时也需明辨。
华商报发表张海英的观点:“鲍鱼月饼”,只有鲍鱼味道,却没有鲍鱼肉,这显然对消费者形成误导。再如一些“养生月饼”宣传的功效,专家也认为是不可能的。对于“网红月饼”虚假宣传等违法问题,一方面需要平台来清理,另一方面需要监管者主动出手。《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应当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不得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大购物平台应当按照法规要求治理虚假广告。朋友圈也不再是法律的空白地带,进行月饼虚假宣传同样要追责。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者转发的广告,一旦违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最高可罚100万元。因在朋友圈发布违法广告被罚的案例也有不少,所以,月饼商家千万别抱侥幸心理,免得因虚假宣传而被罚。坦率地说,“网红月饼”在网上热销,公然夸大宣传却不见被查处,已经暴露出监管的滞后。按理,越“红”的商品,监管者越要重视。换言之,监管者也要“追”“网红食品”。
小蒋随想:不光是“网红月饼”,网络上、尤其是通过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兜售的“私厨食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夸大宣传、看上去很美吃起来很差,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无证无照的小作坊里鼓捣出来的“暗黑料理”的不卫生与不安全,更令人堪忧。一些商人根本没指望靠商品品质与顾客认可长久生存,而是花钱“刷”好评诱人购买,在短期内捞一把就走。网络具有虚拟特性,不法商贩又玩时令性坑人,给消费者维权与市场监管带来难度。对此,两方面的应对不可或缺。对网民而言,要意识到“朋友圈”里未必都是真朋友,不要轻易转发朋友圈里的货品并为其背书,不为来路不明的东西做接力式传播,减少“暗黑料理”的扩散。对工商与食品安监部门而言,要重点关注购物网站的广告宣传,重视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投诉,加大查处与惩治力度。网络不能沦为三不管地带,法律法规正在完善,监管步伐必须跟上,别有用心者才没有可乘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