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握使用方法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被设置在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被及时挽救的生命才会更多。 文丨苑广阔 学生上网打游戏猝死,白领晚上加班猝死……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据统计,深圳市2014年的猝死人数为1897人,2015年的猝死人数为2058人。深圳市卫生计生委表示,该委已组织专家起草制定《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并设立财政专款,分年度公开招标采购5000台AED,逐步配置在全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 仅仅一个深圳市,一年当中的不幸猝死人数就达2000人左右,那么全国范围来看,数字一定更惊人。尤其令人遗憾的是,猝死者当中的一些人,本来是有机会活着的,前提就是他们在刚刚发病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英文缩写为AED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就具有这样的急救功能,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救命神器”。 按照深圳市卫计委的规划,争取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完成深圳市公共场所AED的全面配置。最终这些被设置在全市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区域的“救命神器”,将编织成一道生命守护网,守护着全市心脏突发疾病者的生命安全,避免更多悲剧发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当然都是一件值得高度肯定的事情。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不仅要在数量上、设置区域上满足需求,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懂得使用这一“救命神器”的人员,以备不时之需。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被专门设计安装到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往往都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等特点,但是再简单再便捷的机器设备,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准确恰当,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更何况,“救命神器”的使用还关系到那么多生命的存亡。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围绕急救常识、“救命神器”的使用方法等,进行“全民培训”。但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这还显得不切实际,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来。最务实的选择,是首先对机场、车站、学校、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为对于这些公共场所来说,这些工作和管理人员流动性小,比较稳定,一旦有市民、游客、旅客突发疾病,他们就可以利用附近的“救命神器”进行急救。 而从长远来看,朝着“全民培训”的目标努力也是必要的,可以由医疗机构、社会急救组织等深入学校、工厂、社区,对各类社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急救常识和技能的普及,当然也包括“救命神器”如何使用。只有掌握使用方法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被设置在公共场所的“救命神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被及时挽救的生命才会更多。
|